Read Full Paper

人们以多种不同方式免费贡献其服务。例如在美国,大约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向社区团体提供义务服务。在国际上,许多人向Wikipedia和YouTube供稿。他们从中得到什么?

研究人员对这个话题作了一些讨论。许多人认为,由于免费搭车,贡献者在大群体中会减少其贡献。理论上,潜在贡献池中的人越多,他们中的每个人就会贡献得越少。但是,这一理论不能解释,即使池中有数百万人,人们还是会贡献的现象。

香港科大的张晓泉教授和南加州大学的朱锋教授以中文维基百科为背景,考查了贡献量可如何随团体大小变动。他们的方法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大陆审查机构的网络封堵所发生的效应。他们发现,随着用户人数逐渐减少,供稿人数也随之减少。经典的「免费搭车」理论无法轻易解释这一发现。

他们说:「我们把原因归结于社会效应:供稿者从其供稿中获得社会利益,日渐缩小的群体规模减少了这些利益。我们发现,看重社会利益的供稿者越多,封堵后他们的供稿数量就降得越厉害。」

中文维基百科是2002年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地区的中文读者设立的。中国大陆的封堵始于2004年,虽然经过呼吁后解禁了,但2005年10月这些呼吁又被置之脑后。从那时直到2008年夏奥运会开幕,中文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大多数时候都无法访问。

这些由外部因素决定的特定时限使中文维基百科成为一个完美的实验室,正好可以探讨公共利益对贡献者的影响。此外,维基百科的性质使研究人员得以通过文章追溯到供稿者,确定封堵后谁仍在使用网站,并确定他们的供稿量在封堵后如何变化。

作者以2005年10月封堵前四周到封堵后四周为时间期限,发现即使未遭到封堵者,其供稿数量也下降了。

他们说:「封堵显著减少了供稿量,此外,增加的(中文)字数下降幅度甚于删除的字数。粗略计算表明,由于封堵,个人供稿数量平均下降了42.8%。」

在那些更多地以社会效应为动机而向中文维基百科供稿的人中,这种效应特别明显。网站允许供稿者设立用户页面和用户交谈页面,作者认为设立这些页面的人更有可能通过供稿取得更大的社会利益。

作者说:「愿意在这些网页上写文章的人在与其他供稿者交往时更活跃,对用户页面和用户交谈页面贡献更多的人也会对维基百科贡献更多文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受到的封堵影响更大,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效应(即社会互动)可能是供稿的一个重要动机。」

总体而言,该研究表明,群体大小可影响贡献水平,而那些更关注贡献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的人,对群体大小变化的反应甚于不那么关注社会效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