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社交網路已證明有助於企業家獲得新辦企業所需的人才、資本和知識。但問題是,他們是如何形成這些網路的?何種網路能提供最佳機會?

香港科大的譚志德以荷蘭開放源軟體行業為背景考慮這個問題。在其研究的時段1999-2004期間,該行業支離破碎,剛剛開始在各不相關的活動和營運者之間形成聯繫。因此有可能看清企業家是如何構築其網路的。

他說:「各種會議和商務會見等行業活動是企業家分享知識、發展行業標準和組織集體行動的獨特臨時場合。由於2005年前各項活動都沒有開始轉變成集體行動,所以在荷蘭行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在不同活動之間搭橋特別富於成果。」

譚考查了45次行業活動的出席率、網路構築和企業家所在公司隨後的表現之間的聯繫,證明搭橋如何令企業家受益。

他通過記錄搜索(連接兩次活動的典型受訪者)來衡量活動的出席率,並把這一資料與兩次調查中收集的社交網路結果和企業績效結果作對比。社交網路結果以多少名其他受訪者在調查中把某一位特定的企業家稱為朋友或熟人(平均五名,最多28名)為依據,績效則以2004與2005年期間的銷售量和企業家對所在公司的進展所作的自我評價為依據。

譚預計,參加「異類」活動,即參與者幾乎沒有共同關係的活動,會改進企業家的網路構築,並提供更多的充當網路仲介的機會,研究結果證實了這一點。同樣,參加共同參與者極少的多個同類活動也有助於構築網路。但是,有一些附帶條件。

從參加活動中獲益最多的人有較廣的職業經驗,並且他們必須對參加哪些活動有所選擇。

譚說:「簡單地參加更多的活動並不能讓企業家接觸到更多的結構洞,如果這些活動主要是同類活動,而企業家認識許多參與者,則更是如此。」

「(此類)行業活動限制了企業家所能結識並形成關係的聯繫人範圍,似乎局限了個人的天性。」

至於參與活動與公司績效的關係,他發現由網路仲介領導的企業,績效往往較好,因而為以前研究中有關形成網路的好處提供了依據。

譚說:「這肯定了組織網路聯誼活動的價值,業內參與者可在這些活動上認識陌生人,並填補結構洞。網路小而緊密的企業家將特別受益於參加此類活動,因為研究結果證明,參與活動的績效效果要歸功於仲介。」

「話雖如此,但參加活動並非沒有成本,因為多餘重複的同類活動似乎限制了企業家的網路構築。所以,企業家與其關注參加多少次活動,不如考慮他們打算參加的活動在組成上的異類性和搭橋潛能。」

這意味著以自己不認識任何人的活動為目標,因為這更有可能在行業的網路結構中提供一個「關鍵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