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已证明有助于企业家获得新办企业所需的人才、资本和知识。但问题是,他们是如何形成这些网络的?何种网络能提供最佳机会?
香港科大的谭志德以荷兰开放源软件行业为背景考虑这个问题。在其研究的时段1999-2004期间,该行业支离破碎,刚刚开始在各不相关的活动和营运者之间形成联系。因此有可能看清企业家是如何构筑其网络的。
他说:「各种会议和商务会见等行业活动是企业家分享知识、发展行业标准和组织集体行动的独特临时场合。由于2005年前各项活动都没有开始转变成集体行动,所以在荷兰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在不同活动之间搭桥特别富于成果。」
谭考查了45次行业活动的出席率、网络构筑和企业家所在公司随后的表现之间的联系,证明搭桥如何令企业家受益。
他通过记录搜索(连接两次活动的典型受访者)来衡量活动的出席率,并把这一数据与两次调查中收集的社交网络结果和企业绩效结果作对比。社交网络结果以多少名其他受访者在调查中把某一位特定的企业家称为朋友或熟人(平均五名,最多28名)为依据,绩效则以2004与2005年期间的销售量和企业家对所在公司的进展所作的自我评价为依据。
谭预计,参加「异类」活动,即参与者几乎没有共同关系的活动,会改进企业家的网络构筑,并提供更多的充当网络中介的机会,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同样,参加共同参与者极少的多个同类活动也有助于构筑网络。但是,有一些附带条件。
从参加活动中获益最多的人有较广的职业经验,并且他们必须对参加哪些活动有所选择。
谭说:「简单地参加更多的活动并不能让企业家接触到更多的结构洞,如果这些活动主要是同类活动,而企业家认识许多参与者,则更是如此。」
「(此类)行业活动限制了企业家所能结识并形成关系的联系人范围,似乎局限了个人的天性。」
至于参与活动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他发现由网络中介领导的企业,绩效往往较好,因而为以前研究中有关形成网络的好处提供了依据。
谭说:「这肯定了组织网络联谊活动的价值,业内参与者可在这些活动上认识陌生人,并填补结构洞。网络小而紧密的企业家将特别受益于参加此类活动,因为研究结果证明,参与活动的绩效效果要归功于中介。」
「话虽如此,但参加活动并非没有成本,因为多余重复的同类活动似乎限制了企业家的网络构筑。所以,企业家与其关注参加多少次活动,不如考虑他们打算参加的活动在组成上的异类性和搭桥潜能。」
这意味着以自己不认识任何人的活动为目标,因为这更有可能在行业的网络结构中提供一个「关键纽带」。
BizStudies
企业家的网络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