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購物中心閒逛,看到一副早就心儀的高檔太陽鏡在促銷。你在贊成和反對肆意揮霍的問題上作了一番思想鬥爭,最後決定不買太陽鏡,但是一轉彎,你看到自己最喜歡的巧克力店有新產品上架了。這個價格就巧克力而言有點貴,但在你的預算之內,於是你就買了一盒。
或者,你有能力買太陽鏡,但並不真的需要再買一副。但是,售價的15%將捐給慈善事業,所以你決定買下來。你在巧克力店遇上了同樣的事情,於是你也買了一盒巧克力。
這些情景說明,人們會如何以之前的購物克制行為或購買被視為行善的物品為藉口,而在後來發生放任式購物行為。香港科大的Anirban Mukhopadhyay 和 Gita Venkataramani Johar在一項研究中提出了這些論點。
他們說:「我們的主要觀點是,消費者面對誘惑時的顯著記憶或克制,會在後來的誘惑出現時,促使消費者犒賞自己。」
他們做了數個實驗來證明這一觀點。其中的兩個實驗表明,在第一次購物事件中表現出克制的人,在後來遇到誘人的產品時發生放任式購物行為的可能性是沒有表現出克制的人的兩倍。不過,只有在之前的購物記憶變得顯著時才會如此。在本例中,是通過要求參與者回憶為什麼之前表現出克制來喚起這種顯著度。
有意思的是,當作者詢問他們為什麼發生第二次放任式購物時,提高了顯著度的參與者更有可能同意這一點:「我(在第一次事件中)已經克制自己不買書了,所以我應該給自己一點小小的犒賞」。
這一藉口證實了作者的觀點:如果人們認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放任自己,他們就會這樣去做。第三個實驗通過證明這一點,即如果人第一次就屈服於誘惑,但因為其中涉及慈善捐贈,所以感覺良好,那麼他們隨後仍會放任自己,來證明作者的觀點。
在此例中,他們把巧克力塊放在參與者面前,而沒有給予任何警示。一些參與者被告知,如果他們購買巧克力塊,錢會捐給慈善機構,另一些參與者則沒有被告知。然後讓他們做無關的測試,並在最後給他們一個選擇,要不要買巧克力蛋糕或水果沙拉。
作者說:「和預期的一樣,在沒有捐贈的條件下,沒買過巧克力塊的受試者對蛋糕的偏愛甚於買過巧克力塊的人。但在捐贈條件下,結果顛倒過來:沒有買過巧克力塊的人對蛋糕的偏愛不如買過巧克力塊的人。」
「這表明,造成放任的不是購買或不購買的行為;而是該行為所提供的藉口。」
作者說,在如何以及何時提供誘人的優惠上,這些研究結果對行銷商以及長期跟蹤消費行為的人是有意義的。
作者說:「依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可以建議經理安排優惠時,在消費者做出不買決定之後提供放任式產品。經理在給放任式產品定位時,可以先讓顧客回想他們以前的克制行為,從而將兩者聯在一起。」
BizStudies
用放任犒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