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你在购物中心闲逛,看到一副早就心仪的高档太阳镜在促销。你在赞成和反对肆意挥霍的问题上作了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决定不买太阳镜,但是一转弯,你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巧克力店有新产品上架了。这个价格就巧克力而言有点贵,但在你的预算之内,于是你就买了一盒。

或者,你有能力买太阳镜,但并不真的需要再买一副。但是,售价的15%将捐给慈善事业,所以你决定买下来。你在巧克力店遇上了同样的事情,于是你也买了一盒巧克力。

这些情景说明,人们会如何以之前的购物克制行为或购买被视为行善的物品为借口,而在后来发生放任式购物行为。香港科大的Anirban Mukhopadhyay 和 Gita Venkataramani Johar在一项研究中提出了这些论点。

他们说:「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消费者面对诱惑时的显著记忆或克制,会在后来的诱惑出现时,促使消费者犒赏自己。」

他们做了数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观点。其中的两个实验表明,在第一次购物事件中表现出克制的人,在后来遇到诱人的产品时发生放任式购物行为的可能性是没有表现出克制的人的两倍。不过,只有在之前的购物记忆变得显著时才会如此。在本例中,是通过要求参与者回忆为什么之前表现出克制来唤起这种显著度。

有意思的是,当作者询问他们为什么发生第二次放任式购物时,提高了显著度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同意这一点:「我(在第一次事件中)已经克制自己不买书了,所以我应该给自己一点小小的犒赏」。

这一借口证实了作者的观点: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放任自己,他们就会这样去做。第三个实验通过证明这一点,即如果人第一次就屈服于诱惑,但因为其中涉及慈善捐赠,所以感觉良好,那么他们随后仍会放任自己,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在此例中,他们把巧克力块放在参与者面前,而没有给予任何警示。一些参与者被告知,如果他们购买巧克力块,钱会捐给慈善机构,另一些参与者则没有被告知。然后让他们做无关的测试,并在最后给他们一个选择,要不要买巧克力蛋糕或水果色拉。

作者说:「和预期的一样,在没有捐赠的条件下,没买过巧克力块的受试者对蛋糕的偏爱甚于买过巧克力块的人。但在捐赠条件下,结果颠倒过来:没有买过巧克力块的人对蛋糕的偏爱不如买过巧克力块的人。」

「这表明,造成放任的不是购买或不购买的行为;而是该行为所提供的借口。」

作者说,在如何以及何时提供诱人的优惠上,这些研究结果对营销商以及长期跟踪消费行为的人是有意义的。

作者说:「依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可以建议经理安排优惠时,在消费者做出不买决定之后提供放任式产品。经理在给放任式产品定位时,可以先让顾客回想他们以前的克制行为,从而将两者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