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從宏觀角度看,失業是一個研究甚多的現象,但失業如何影響到其中涉及的個人? 在他們設法找工作的過程中,是什麼使他們不斷尋覓,又是什麼使他們洩氣?

香港科大的朱靜和研究夥伴Connie R. Wanberg及Edwin A. J. Van Hooft徵募了正在找工作的個人,要求他們記錄每天的態度,並對這一極少有人研究的過程提出了一些新穎的洞見。

其中一個主要研究結果是,即便對於最盡心盡力的人而言,求職經歷也跟坐過山車一樣。他們在求職過程中的感知進展、情緒和信念每天不同,並且可能影響到第二天付出的努力。

作者說:「我們有意瞭解每天和每個星期在求職過程中發生的樁樁件件。對這一過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看都極為重要。它可能對改善求職者的福祉和再就業速度是有意義的。」

他們的研究物件是233名失業者。在三個星期裏,這些人從星期一到星期五回答一份網上調查問卷,測量他們的精神狀態、他們對自己求職進展的評價及其在求職中付出的努力。作者還加入了求職對每個人的重要性這一因素,這是因為有些人經濟較困難或從工作中獲得較大的認同感。

較低的求職進展度導致較負面的情緒並減低其對自己找到工作的信心,經濟困難度高的人尤其如此。遺憾的是,這些人從良好的進展度所經歷的振奮感不如境遇稍好者那麼顯著。

作者說:「經濟困難就像一種惡化因素:它加劇了低求職進展度的負面效應,並削弱了高進展度的正面效應。儘管我們必須慎於作出因果推斷,但是研究結果說明了一些失業求職者可能經歷的日常求職挑戰。」

「對於那些經濟困難度高的人來說,採用'挫折預防'技巧會特別有用,比如想像可能會遇到的挫折並預先設想出對策。」

什麼因素推動一個人堅持不懈地找工作,這也可以從一個人的天性發現蛛絲馬跡。感到難以擺脫負面想法的人(「狀態」導向型個人)更容易因惡劣的進展度而感到氣餒,而需要正面情緒推動。奇怪的是,作者說「行動」導向型個人可能會更多地受到負面情緒的推動。他們可能會調整情緒,查明需要做的工作,並著手完成任務。

無論推動因素是什麼,如果當天的進展好,第二天肯定就會在搜尋上少花時間。

作者說:「我們發現求職者有這樣一個模式:他們感到自己取得了良好進展後就會休息一下,而如果感到進展不大,就會加倍努力。在與求職者共事中,我們觀察到這樣的情況:求職者感知到進展後稍事休息的做法具有阻礙作用,所以也許應該提醒求職者存在著這種惰性趨勢。」

最後一項值得注意的發現是,人們在找工作上實際用去的時間是有限的。22%的人一星期用在找工作上的時間不足10小時,平均是17.8小時。雖然最佳時間尚未確定,但其他研究已經表明,較高的求職強度和較快的再就業之間是有關聯的。

作者說,他們的發現表明,我們可以從引導求職者每天更有效地利用時間著眼來幫助他們。有兩個想法可以向求職者提供資訊,妥善安排其求職努力,並與聯誼團體保持聯繫,討論求職者可如何兼顧其他職責,如家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