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角度看,失业是一个研究甚多的现象,但失业如何影响到其中涉及的个人? 在他们设法找工作的过程中,是什么使他们不断寻觅,又是什么使他们泄气?
香港科大的朱靜和研究伙伴Connie R. Wanberg及Edwin A. J. Van Hooft征募了正在找工作的个人,要求他们记录每天的态度,并对这一极少有人研究的过程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洞见。
其中一个主要研究结果是,即便对于最尽心尽力的人而言,求职经历也跟坐过山车一样。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感知进展、情绪和信念每天不同,并且可能影响到第二天付出的努力。
作者说:「我们有意了解每天和每个星期在求职过程中发生的桩桩件件。对这一过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都极为重要。它可能对改善求职者的福祉和再就业速度是有意义的。」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233名失业者。在三个星期里,这些人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回答一份网上调查问卷,测量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对自己求职进展的评价及其在求职中付出的努力。作者还加入了求职对每个人的重要性这一因素,这是因为有些人经济较困难或从工作中获得较大的认同感。
较低的求职进展度导致较负面的情绪并减低其对自己找到工作的信心,经济困难度高的人尤其如此。遗憾的是,这些人从良好的进展度所经历的振奋感不如境遇稍好者那么显著。
作者说:「经济困难就像一种恶化因素:它加剧了低求职进展度的负面效应,并削弱了高进展度的正面效应。尽管我们必须慎于作出因果推断,但是研究结果说明了一些失业求职者可能经历的日常求职挑战。」
「对于那些经济困难度高的人来说,采用'挫折预防'技巧会特别有用,比如想象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并预先设想出对策。」
什么因素推动一个人坚持不懈地找工作,这也可以从一个人的天性发现蛛丝马迹。感到难以摆脱负面想法的人(「状态」导向型个人)更容易因恶劣的进展度而感到气馁,而需要正面情绪推动。奇怪的是,作者说「行动」导向型个人可能会更多地受到负面情绪的推动。他们可能会调整情绪,查明需要做的工作,并着手完成任务。
无论推动因素是什么,如果当天的进展好,第二天肯定就会在搜寻上少花时间。
作者说:「我们发现求职者有这样一个模式:他们感到自己取得了良好进展后就会休息一下,而如果感到进展不大,就会加倍努力。在与求职者共事中,我们观察到这样的情况:求职者感知到进展后稍事休息的做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也许应该提醒求职者存在着这种惰性趋势。」
最后一项值得注意的发现是,人们在找工作上实际用去的时间是有限的。22%的人一星期用在找工作上的时间不足10小时,平均是17.8小时。虽然最佳时间尚未确定,但其他研究已经表明,较高的求职强度和较快的再就业之间是有关联的。
作者说,他们的发现表明,我们可以从引导求职者每天更有效地利用时间着眼来帮助他们。有两个想法可以向求职者提供信息,妥善安排其求职努力,并与联谊团体保持联系,讨论求职者可如何兼顾其他职责,如家庭的需要。
BizStudies
求职苦旅之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