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越來越多地把資訊技術(IT)外包出去,達到省錢、改進服務品質和獲取稀缺資源的目的。在美國,外包營收遠遠超過7000億美元,但交易絕不像把艱巨的任務交給專家那麼簡單。當公司尋覓廠商擔負戰略性或轉型IT舉措時,諸多的不確定因素懸於空中。如何把這些不確定因素轉化為合同條款?
儘管一些研究人員建議公司制定「嚴密」的合同,鎖定盡可能多的結果和變數,但Anjana Susarla、Ramanath Subramanyam和Prasanna Karhade認為,即使是這樣的合同,也不可能預見到一切。因此,他們認為,也許另一種做法更好,特別是對複雜的轉型舉措而言。
他們考查了合同條款,並發現把非價格激勵內容構築到合同中,比如延長合同有效期的選擇,有助於打消可能因不確定因素而發生的非預期行為。
這些不確定因素主要關係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廠商投資不足問題,這可能會降低向該公司外包的價值。另一個是低效議價問題,在此情形下,公司或廠商都會發覺自己陷入了幾乎沒有議價能力的境地。例如,如果廠商要求的價格較高,那麼公司可能會被捆住手腳,因為項目進行到一半,改用另一家廠商會付出很高的代價,而廠商在公司的專案中做出投資後,也會面臨公司要求其降低價格的壓力。
作者說:「根本的挑戰是一方可以利用合同的不完整性從另一方榨取收益,從而有可能導致投資不足或低效議價,合稱鉗制問題。」
「之前的研究已經考查了定價或補償在克服這個問題上的作用,但我們強調這個事實:合同在根本上是不全面的,非價格條款能在合同的架構中起到戰略性作用。我們的論點是各方都受到反復互動所帶來的回報的推動,從而擔負起具體的投資,並降低低效議價的可能性。」
他們考查的非價格條款包括合同的廣泛性、合同期限與合同的延展性。他們在103份簽訂於1992至2005年的美國外包合同中考察這些條款,以任務的範圍和複雜程度為重點,作者認為這些是合同條款的重要決定因素。
他們發現,非價格條款同確實有助於克服鉗制問題,對複雜的任務更是如此。
這類任務更有可能用較短期的合同加以處理,因為任務的複雜程度越高,不可預測性就越高,但也與合同的延展性相關。公司把未來可能會有的回報這個胡蘿蔔掛在廠商面前,因而能鼓勵廠商做出投資,並降低低效議價的威脅。
作者還發現,有延展性條款的合同,續簽可能性大於沒有延展性條款的合同,且細節廣泛的合同續簽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說:「利用延展性選擇,公司通過提供未來業務回報的承諾,在IT外包中取得成功,而任一方都不必投資於廣泛的合約性防範條款,或因詳細規定廣泛合同而招致成本。」
「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了深思熟慮和精心規劃的合同設計選擇是多麼重要,特別是延展性條款等決策權在限制趁機議價和解決投資不足問題上所起的戰略作用。」
BizStudies
減少不確定因素的合同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