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也許是最甜蜜的獎賞,但是,與許多事情一樣,這也是有條件的。如果你不得不等待太長時間,如果你期待的東西是別人為你決定的,如果你事先對物件或經歷想得太多,那麼這種期待很可能會逐漸消失。
這些有關期待複雜性的發現源自Elaine Chan(香港科大前博士生,目前在香港城市大學)與香港科大Anirban Mukhopadhyay對消費延遲以及選擇是否起作用的研究。
其他研究已經發現,延遲可產生對立的效應,提高或降低期待,但哪種結果占上風卻不得而知。選擇似乎是一個因素,因為這些研究通常要求人們評估由實驗者為其選擇的東西。於是,作者決定要看一看當人們自主選擇時會如何。
他們用「享樂」產品 - 戲票、音樂會票和巧克力 - 做三個實驗,希望讓人們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會引發期待感,從而能更深入地研究這種現象。
參與者被分成兩組:為自己選擇產品的人和由別人為其選擇產品的人,他們需要在毫無延遲到最長延遲一個月不等的時期之後評估產品。不過,當他們自主選擇時,沒有顯示出清晰的偏好,而是呈現出複雜的模式。
如果在選擇和消費之間有一個星期的延遲,那麼自己選擇產品的人表示,他們更有可能去看演出或吃掉巧克力,並對這一經歷作出了正面評價。這一發現比沒有延遲或延遲兩周或四周的情況要強烈。
相比之下,當選擇是由別人做出時,評價和期待率在緊接於選擇做出之後時最高,然後逐漸降低。
作者說,一種缺乏控制的感覺在起作用。作者說:「我們的理論是,如果個人本來就對活動感興趣,那麼自主和控制感只會影響內在動機和由此產生的評價。當選擇由別人做出時,無論消費多麼有意思,個人都會降低對延遲消費的評價。」
有意思的是,讓人們專注於其期待也有削弱作用。在消費前要求參與者給自己的期待打分和評價產品時,他們給出了較低的消費後評價。
作者說:「其他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對不確定的結果做出預測,會導致消費者的活動愉悅感低於不做此類預測的那些人,這是因為預測行動把注意力集中在預測出錯時的感受。我們所發現的消費後評價的負面效應,也許是由受調查者此前對其消費體驗做出了預測而引起的。」
這些發現有實際意義,特別是對享樂產品的行銷商而言。一方面,讓代理商提供評估和建議並簡化選擇,可能並無助益,原因是這減弱了自我選擇。
行銷商可能還要考慮利用延遲對期待的效應,以便確定取消日程表,並挑選出收取消費和重新出售騰空座位的最佳時間。
作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費前評估,對行銷商而言可能不是明智之舉,尤其是在消費者消費前特別注意其預期的情況下,可謂事與願違。似乎有一個消費者最期待其消費的最佳時間距離。儘管我們觀察到的一周時間可能並不一律適用於所有情況,但建議經理能認識到其特定領域的貼切時間期限。」
BizStudies
自主選擇何時能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