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孕育條件和出生條件已經日益證明對人的健康和壽命有長期影響。同樣,研究表明,新組織的籌建和創辦條件可能會影響到新組織能否運作和生存下去。
與那些在較強勁的環境下誕生的組織相比,在不利條件下創辦的組織在其整個存在期間,似乎面臨更高的倒閉危險。研究人員把這種效應稱為「密度延遲」,但其研究的結果往往是矛盾的。在有些情況下,在競爭者眾多的環境(高密度)下創辦的組織,倒閉率持續較高,在另一些情況下則不然。
Jeroen G Kuilman、李家濤和Ivar Vermeulen著手梳理亂麻,探明究竟在何種情況下,密度會損害組織的生存幾率。
他們密切考查了影響組織的動態因素,從開始組建之時到開始營運 - 即所謂的進入前生態系統。
他們的主要論點之一是各種密度水準會有不同的效應,這取決於諸多因素,如組織所進入的群體的正當性、組織的數量以及組織者的開業時間。例如,正當性能與密度發生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到資源的可供度。
作者說:「當營運組織的密度較高時,就有更多的培訓基地,從而提高資源的流通性,並增進組織形式的正當性。在低密度下,對組織入市的正當化效應將超過競爭效應。但隨著密度提高,正當化效應將遞減,而制約效應則遞增。」
「因此,在低密度下,群體密度會對資源可供度產生正面效應,但當密度達到一定程度,資源提供者將組織形式視為理所當然時,較高的密度只會降低資源可供度。」
在組織數量上,也會看到類似的效應 - 較低的密度將降低資源稀缺度,但較高的密度會提高資源稀缺度。
如果組織者在開辦前擁有較少的資源來構建其結構,就可能出現結構欠佳的結果,進而影響其生存。在這裏,時間也是一個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在組織組建上所用時間少的組織會在日後遇到問題,不過,所花時間太多的話,可能意味著,當它們終於起步時,會與其環境和客戶脫節。
綜合所有這些想法,作者提出了一個框架,用來研究組織者過渡到營運組織的可能性以及一旦過渡到營運組織後所面臨的倒閉危險。他們認為,其他密度延遲模型也許未能正確發現低正當性群體的結果,而現在他們的模型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還指出,他們查閱過的所有研究往往都以群體的新興階段為重點。
在運用模型方面,作者說:「我們懷疑,進一步解開等待時間、組織者密度和組織密度的效應,有可能產生更多的案例,說明創辦時不斷提高的組織密度實際上會提高生存率。」
作者極力贊成在此領域多做研究。「鑒於已經立足的組織往往充當著新企業的培訓基地,而具備已立足組織背景的企業家偶爾會帶走客戶網路和其他資源,我們預計,已立足的組織所面臨的競爭壓力會隨著組織者的數量增多而增多。此時,組織者密度可能對營運組織的增長和倒閉率也有同期效應。」
BizStudies
孕育與誕生如何影響組織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