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孕育条件和出生条件已经日益证明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有长期影响。同样,研究表明,新组织的筹建和创办条件可能会影响到新组织能否运作和生存下去。
与那些在较强劲的环境下诞生的组织相比,在不利条件下创办的组织在其整个存在期间,似乎面临更高的倒闭危险。研究人员把这种效应称为「密度延迟」,但其研究的结果往往是矛盾的。在有些情况下,在竞争者众多的环境(高密度)下创办的组织,倒闭率持续较高,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然。
Jeroen G Kuilman、李家濤和Ivar Vermeulen着手梳理乱麻,探明究竟在何种情况下,密度会损害组织的生存几率。
他们密切考查了影响组织的动态因素,从开始组建之时到开始营运 - 即所谓的进入前生态系统。
他们的主要论点之一是各种密度水平会有不同的效应,这取决于诸多因素,如组织所进入的群体的正当性、组织的数量以及组织者的开业时间。例如,正当性能与密度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资源的可供度。
作者说:「当营运组织的密度较高时,就有更多的培训基地,从而提高资源的流通性,并增进组织形式的正当性。在低密度下,对组织入市的正当化效应将超过竞争效应。但随着密度提高,正当化效应将递减,而制约效应则递增。」
「因此,在低密度下,群体密度会对资源可供度产生正面效应,但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资源提供者将组织形式视为理所当然时,较高的密度只会降低资源可供度。」
在组织数量上,也会看到类似的效应 - 较低的密度将降低资源稀缺度,但较高的密度会提高资源稀缺度。
如果组织者在开办前拥有较少的资源来构建其结构,就可能出现结构欠佳的结果,进而影响其生存。在这里,时间也是一个因素。研究人员发现,在组织组建上所用时间少的组织会在日后遇到问题,不过,所花时间太多的话,可能意味着,当它们终于起步时,会与其环境和客户脱节。
综合所有这些想法,作者提出了一个框架,用来研究组织者过渡到营运组织的可能性以及一旦过渡到营运组织后所面临的倒闭危险。他们认为,其它密度延迟模型也许未能正确发现低正当性群体的结果,而现在他们的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还指出,他们查阅过的所有研究往往都以群体的新兴阶段为重点。
在运用模型方面,作者说:「我们怀疑,进一步解开等待时间、组织者密度和组织密度的效应,有可能产生更多的案例,说明创办时不断提高的组织密度实际上会提高生存率。」
作者极力赞成在此领域多做研究。「鉴于已经立足的组织往往充当着新企业的培训基地,而具备已立足组织背景的企业家偶尔会带走客户网络和其他资源,我们预计,已立足的组织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会随着组织者的数量增多而增多。此时,组织者密度可能对营运组织的增长和倒闭率也有同期效应。」
BizStudies
孕育与诞生如何影响组织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