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海外市場開放了,少數外國公司進駐該市場,為公司及其產品開創一片天地。這些早期的卓越從業者在建立其「群體」合法性中能起到重要作用。有意思的是,他們的成功能造福於表面上的競爭對手,即跟隨其進駐該市場或比他們遜色的公司。
這種增強作用是合法性溢出的結果,並具有切實的好處。從高等級到低等級,該群體的所有成員,都更容易獲取資源,原因是它們從事經營的所在社區把它們視為一個群體。
香港科大的Jeroen G Kuilman和李家濤通過證明這一點如何在1847-1935期間上海外資銀行業中發揮效應,來闡明這一觀點。1847年,首家外資銀行(一家英國銀行)在上海落戶,而1935年則標誌著白銀危機和上海時運的衰落。在此期間,上海成為一個主要金融中心,數個國家的銀行在這裏落戶,提供了一個檢驗合法性溢出的封閉現實環境。
作者關注兩個主要問題,即外資銀行群體內各成員的不同「等級」以及合法性溢出是否同等地影響每個成員。
作者說:「成員的等級反映組織與群體的契合度及其典型度。我們使用兩個尺度:模糊密度,即群體成員的等級總和,以及對照度,即群體的平均等級。這兩個尺度合在一起,可用於研究等級低的公司對群體合法性的貢獻是否少於等級高的公司。」
如果組織形式具有相似的屬性,發生合法性溢出的可能性就高,這一點可以由進入群體的頻率加以監測。
在所研究的時段,有10個國家的銀行在上海落戶,因此,作者考查了每個國家的進入率。英國的銀行來得最早,在19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佔據主導地位。這一在任子群體被認為具有典型性,並因此具有較高的成員等級。
在計算成員等級時,作者考察每個給定時點來自各個國家的銀行數。使用模糊密度法時,如果有四家英國銀行和兩家俄羅斯銀行,那麼每家英國銀行的等級是0.67(4/6),每家俄羅斯銀行的等級是0.33(2/6)。英國銀行的等級總和,即模糊密度,是2.68(4x0.67),俄羅斯則為0.66。對比度是外資銀行群體的成員綜合平均等級。
掌握了這些資料,就可以看到成員等級如何影響進入率。在一個等級為1或兩個等級為0.5的子群體中,每增加一家銀行,外資銀行進入率就增加26%。對比度在平均值基礎上降低0.5點,就能預知進入率降低19%。
反映社區中合法性的媒體報導也有一定影響。對比度在平均值基礎上增加1個點,外資銀行的進入率就增加77%。
作者還開展其他試驗,結果表明成員等級低的子群體比成員等級高的子群體更多地得益於合法性溢出,不過,在這一點上,模糊密度的相關性高於對比度。這可能是因為,對比度在一種獨特組織形式的初始階段比該形式在站穩腳跟時,關係更大。
這些發現在戰略管理領域有著很有意思的意義。人們一直認為,與群體中其他典型企業不同點更多的公司具有較低的合法性。實際上,這些公司仍可得益於合法性溢出。
總經理也應從這些結果汲取一些教訓,思考合法性如何影響到群體成員的不同等級,並確定能代表其行業的那些公司。
作者說:「這種確定工作應有助於弄清哪些公司在為其行業產生合法性中起到最大作用,哪些更有可能搭乘溢出效應的順風車。此外,它可以鼓勵從業者設計出進一步利用此類合法性溢出的策略,例如謀求與成員等級高的公司聯營。」
BizStudies
沾光:等級低的公司如何得益於其他公司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