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個人投資者(香港稱為散戶),或一些對公司前景持有少量訊息的人,能影響股價嗎?過去十年,這個問題一直吸引了金融經濟界的研究興趣及熱烈的討論。一派的學說是傳統的「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認為,缺乏有價值訊息的人影響不了股價。另一派「行為學派」則一直認為個人「有可能」影響資產價格,但尚欠確鑿的證據。

香港科大的Mark S. Seasholes與兩位研究伙伴嘗試以台灣的股票交易去探討上述問題。他們特別針對以保証金帳戶(港稱「孖展」)作的股票買賣。研究這類型交易有幾個好處。首先,99.3%這類交易都是來自個人投資者(散戶)。第二,這些交易的總和佔整體交易量的四成,是一個相當可觀的規模。第三,台灣的個人投資者一般的表現都落後大市,顯示他們缺乏有價值的訊息。最後,大約九成的這些交易都被列為「進取」,表示他們有使用市場化限價單(marketable limit orders)。

每周,研究員會把台灣的股票,按照個人投資(散戶)的買或賣,分類為五個等份。散戶買的經驗多會經歷先漲後回的逆轉。散戶賣股的經驗是先趺後升。股票的變動,特別是逆轉價格的中位數,顯示散戶對股價有大而短暫的影響。作者在經歷10周的股價逆轉期後計算出242個基點的波動性價格影響。

有關股價逆轉的幅度及期限都較市場上之前所錄得的大很多。作者在論文中以一個經濟均衡模型來解釋這種中位價的逆轉。這個模型及驗證結果符合資金流動性提供者會向不耐煩的投資者(散戶)要求回報,有關回報來自股價的逆轉,意即流動性提供者會高沽低買。

該模型又估計流動性投資者的對沖需要會引致「交叉股價壓力」。換句話說,散戶買或賣某一隻股票時會影響到其他有關的股票價格。台灣股市的數據令Seaholes和他的研究伙伴驗證「交叉股價壓力」是否存在,並找出證據。

最後,作者在文中展現出證據,支持散戶股價交易導致股票回報過份波動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