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銷售員為了推銷而公然奉承客戶的做法,比如,虛情假意地恭維顧客的衣著觸角或品味,可能會惹惱接受方。但事實証明,甜言蜜語可能仍然具有預期的效應。從長期來看,客戶會對奉承者懷有較正面的看法。

這是香港科大Elaine Chan和Jaideep Sengupta在一項研究中的發現。

作者說:「奉承是最古老最常用的說服方法之一,並已証明是奏效的,這是因為人類有一種相信自身優點的基本欲望。」

「在奉承顯然是『假話』的情形下 - 即接受方明知奉承者是在假意恭維並且很可能有隱蔽的動機 - 其他研究和直覺表明,人們會忽視恭維話,並糾正自己原本有好感的反應。我們發現,盡管有這種糾正行為,但仍然可以觀察到奉承的正面影響。」

他們從明顯與含蓄的兩種態度研究奉承。明顯的態度受到個人有意識的控制,並與忽視恭維話相關。含蓄的態度處於個人意識之外,並在接觸時被自動激活,對奉承的良好感覺因素做出反應。一般認為,後者具有持久力量,從長期來看,在形成一個人對奉承者的態度上有更大的影響。

例如,在一次試驗中,讓參與者看一份百貨商店的宣傳廣告,上面有關於時尚感的恭維性文字,然後參與者必須評價該宣傳廣告和商店。有些參與者被告知每個問題隻有五秒鐘回答時間 - 這是引發含蓄反應的限制條件,而另一些人則不受時間限制,目的是引發理性的明顯反應。含蓄組對宣傳廣告和商店的誠意給出了正面得多的評價。

作者說:「這些發現對於用逢迎作為說服手段的營銷商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含意。這些研究表明,相對正面的含蓄反應與經過糾正的明顯反應共存,而並未被取代。即使奉承性內容(商店宣傳廣告)屬於非個人性質,並且顯然有隱蔽的動機,也仍能觀察到這一現象。」

正面的含蓄態度也証明會影響行為。在另一個試驗中,參與者做了一個與前面類似的試驗,然後其中一些人需要立即在說奉承話的商店和沒有說奉承話的商店提供的優惠券中做出選擇。這引發了他們的明顯態度。其餘參與者需要三天後回來,並做出選擇,這時明顯態度會退卻,含蓄態度佔主導的可能性增大。不出所料,含蓄狀況喜歡說奉承話的商店。經過這段延遲,80%的人選擇說奉承話的商店提供的優惠券,相比之下,在看完宣傳廣告就立即選擇的人中,這個比例是54%。

在第三項試驗中,研究人員也發現,含蓄的態度使人們更抗拒有關奉承者的負面信息。例如,看到該商店有一些不利特征(比如衣服選擇范圍有限,價格高等等)的內容,沒有降低奉承所造成的正面含蓄的態度,不過明顯態度確實受到影響。有意思的是,這個試驗也表明可以如何對抗奉承的陰險效應。作者發現,在參與者獲知商店的奉承話語前就讓他們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比如寫自己的優點),就能做到這一點。與那些聽到奉承話之前沒有參與自我肯定任務的參與者相比,這些參與者對商店的含蓄的評價較低,說明他們沒有受到奉承的影響。

盡管有這番告誡,但總體而言,假意奉承對消費者可能具有說服影響,從而給實際應用提供洞見。

作者說:「雖然從短期來看,奉承可能會有負面影響,但含蓄的反應在某些方面仍可能比經過糾正的判斷更有影響,在延遲效應方面和抵御攻擊角度上都是如此。這就更有理由對有意把奉承當作說服手段的營銷機構感到樂觀(與此同時,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卻令人擔憂)。」

不過,可以通過自我肯定來減弱奉承影響的事實,對抵御奉承效應是一個有用的見解,也是消費者(和有意抵制說服嘗試的其他人)可以銘記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