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销售员为了推销而公然奉承客户的做法,比如,虚情假意地恭维顾客的衣著觸角或品味,可能会惹恼接受方。但事实证明,甜言蜜语可能仍然具有预期的效应。从长期来看,客户会对奉承者怀有较正面的看法。

这是香港科大Elaine Chan和Jaideep Sengupta在一项研究中的发现。

作者说:「奉承是最古老最常用的说服方法之一,并已证明是奏效的,这是因为人类有一种相信自身优点的基本欲望。」

「在奉承显然是『假话』的情形下 - 即接受方明知奉承者是在假意恭维并且很可能有隐蔽的动机 - 其他研究和直觉表明,人们会忽视恭维话,并纠正自己原本有好感的反应。我们发现,尽管有这种纠正行为,但仍然可以观察到奉承的正面影响。」

他们从明显与含蓄的兩種态度研究奉承。明顯的态度受到个人有意识的控制,并与忽视恭维话相关。含蓄的态度处于个人意识之外,并在接触时被自动激活,对奉承的良好感觉因素做出反应。一般认为,后者具有持久力量,从长期来看,在形成一个人对奉承者的态度上有更大的影响。

例如,在一次试验中,让参与者看一份百货商店的宣传广告,上面有关于时尚感的恭维性文字,然后参与者必须评价该宣传广告和商店。有些参与者被告知每个问题只有五秒钟回答时间 - 这是引发含蓄反应的限制条件,而另一些人则不受时间限制,目的是引发理性的明显反应。含蓄组对宣传广告和商店的诚意给出了正面得多的评价。

作者说:「这些发现对于用逢迎作为说服手段的营销商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含意。这些研究表明,相对正面的含蓄反应与经过纠正的明顯反应共存,而并未被取代。即使奉承性内容(商店宣传广告)属于非个人性质,并且显然有隐蔽的动机,也仍能观察到这一现象。」

正面的含蓄态度也证明会影响行为。在另一个试验中,参与者做了一个与前面类似的试验,然后其中一些人需要立即在说奉承话的商店和没有说奉承话的商店提供的优惠券中做出选择。这引发了他们的明顯态度。其余参与者需要三天后回来,并做出选择,这时明顯态度会退却,含蓄态度占主导的可能性增大。不出所料,含蓄状况喜欢说奉承话的商店。经过这段延迟,80%的人选择说奉承话的商店提供的优惠券,相比之下,在看完宣传广告就立即选择的人中,这个比例是54%。

在第三项试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含蓄的态度使人们更抗拒有关奉承者的负面信息。例如,看到该商店有一些不利特征(比如衣服选择范围有限,价格高等等)的内容,没有降低奉承所造成的正面含蓄的态度,不过明顯态度确实受到影响。有意思的是,这个试验也表明可以如何对抗奉承的阴险效应。作者发现,在参与者获知商店的奉承话语前就让他们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比如写自己的优点),就能做到这一点。与那些听到奉承话之前没有参与自我肯定任务的参与者相比,这些参与者对商店的含蓄的评价较低,说明他们没有受到奉承的影响。

尽管有这番告诫,但总体而言,假意奉承对消费者可能具有说服影响,从而给实际应用提供洞见。

作者说:「虽然从短期来看,奉承可能会有负面影响,但含蓄的反应在某些方面仍可能比经过纠正的判断更有影响,在延迟效应方面和抵御攻击角度上都是如此。这就更有理由对有意把奉承当作说服手段的营销机构感到乐观(与此同时,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却令人担忧)。」

不过,可以通过自我肯定来减弱奉承影响的事实,对抵御奉承效应是一个有用的见解,也是消费者(和有意抵制说服尝试的其他人)可以铭记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