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各種平台相爭市場領導地位時,搶占市場先機能否賦予產品超越品質的優勢?在經濟學領域中,迄今為止的標準答案是「能」。 QWERTY鍵盤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例子,儘管許多人認為該鍵盤是一個劣等平台,但在它率先出現在市場上後,就成了引領者。
不過,香港科大的Tanjim Hossain及其研究夥伴John Morgan認為,這一論點的論據在經濟學實驗室中站不住腳,實際上,市場總是追捧優等平台。
他們說:「即使有更好的選擇,自我實現期望也能導致劣等平台取勝,這一觀點現已成為經濟學的準則。然而能說明這一觀點的現代實例實在是匱乏得驚人。 QWERTY鍵盤這個例子本身的正確性也甚有疑點,有些人認為鮮有證據表明QWERTY鍵盤的設計劣於其他鍵盤。」
「我們證明,市場總能設法以某種方式解決這類QWERTY鍵盤問題。我們用實驗室試驗,證明受試者從來不會受劣等平台的糊弄,即使它享有巨大的先行優勢也不例外。 」
設計試驗時,他們先賦予一種平台壟斷優勢(大多數情況下是劣等平台),並在後來引入競爭。八十名參與者參加三期試驗之一,每一期由15個週期組成,參與者被分成四人一組的團隊,且必須決定自己站在哪個平台一邊。
一旦競爭者出現,且參與者能在劣等或優等平台之間做出選擇,結果就毫不含糊了,即使操縱各種條件來推進劣等平台也是如此。
作者說:「在每一實例中,市場都向單一平台傾斜,但在所有實例中,市場所傾斜的平台都不是劣等平台。儘管賦予劣等平台最初的壟斷優勢,且該優勢的持續時間在市場預期使用期限中佔整整33%,也是如此。無論劣等平台的准入費高低,都是如此。即使讓劣等平台在優等平台之後推出市面,以引起人對它產生新鮮感,也仍是如此。 」
這類操縱有一些短期效應,但不能持久。當優等平台被引入且成本較高時,其市場份額的累積較慢,但經過四個週期後,它就達到90%的市場份額,並穩步保持這一份額。
當優等平台率先享有壟斷優勢時,它在新的劣等平台引入後喪失了一些市場份額,但這種新鮮感效應僅持續了兩個週期,優等平台的份額就很快回到100%。
作者說:「從QWERTY鍵槃經濟學最初出現在《美國經濟評論》,迄今差不多已有25年了。其在知識界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現已公認為傳統智慧,而非違反直覺的東西。儘管QWERTY鍵盤效應的確具有很有意思的理論上的可能性,但這種現象缺乏現實事例,而現在又缺乏實驗室的事例,這使我們斷定,與其說這種危險存在於市場的現實狀況中,不如說存在於理論家的頭腦中。 」
BizStudies
品質戰勝先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