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Anirban Mukhopadhyay及其研究伙伴Aparna A. Labroo的研究,選巧克力不選蘋果並非簡單的口味問題。確切地說,人的情緒與人對情緒是持久不變還是轉瞬即逝的信念發生復雜的互相影響,人則受這種復雜相互影響的支配。
作者說:「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選擇牽涉到平衡當下感覺與長期利益的問題。我們指出,人們對其情緒(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在置之不理的情況下是否會改善的推斷,決定了他們是否會參與改善其情緒的活動。」
「感覺良好而不是不好的人,如果認為情緒是轉瞬即逝的,就更有可能放任自己,這是因為他們會推斷,除非自己採取措施讓自己感覺好點,否則正面的感覺就會過去了。而感覺不好的人在此情形下會推斷,沒有必要採取措施讓自己感覺好點,因為負面的感覺會自行過去。」
「相比之下,如果人們認為情緒是持久不變的,那麼感覺不好的人就更容易放任自己,這是因為他們推斷,除非自己採取行動讓自己感覺好點,負面感覺就會持續下去,但是感覺良好的人則推斷,採取行動保持其情緒是沒有必要的,所以他們能採取符合其長期利益的行動。」
作者在六個實驗中証實這些觀點,這些實驗操縱並測量情緒和人們對情緒瞬變性的觀點,然後要求他們作出選擇。
在參與者心情愉快並認為情緒轉瞬即逝的情況下(保持自己的情緒),或參與者心情不佳並認為情緒持久不變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情緒),參與者都一再放任自己。在其他情況下,他們表現出克制,並採取符合其長期利益的行動。
在一個實驗中,參與者給一張笑臉或哭臉素描上色後,需要在巧克力和蘋果之間做出選擇。他們還回答了有關情緒瞬變性看法的問題,認為情緒轉瞬即逝並看過笑臉的人,對巧克力的喜愛遠遠高於看過哭臉的人(前者為60%,後者為25%)。但如果他們認為情緒是持久不變的,笑臉組放任自己的可能性就低些(27%,哭臉組參與者為60%)。
正如作者所歸納的那樣:「他們採取符合長期利益的行動,並選擇有益健康的蘋果,除非他們斷定有必要調節其情感。」
快樂的情緒也可能與避免相連。其他研究已經証明,有意調節其當下情緒的快樂人士,對涉及缺陷產品造成兒童死亡的慈善事業捐款意願不高,除非提醒他們考慮通過幫助別人自己成為好人這一長期利益。作者在預先鋪墊參與者情緒及情緒瞬變性觀點的單獨實驗中使用這一材料,然後在參與者願意的情況下請他們閱讀慈善事業資料。他們還被問及是否有意捐款。
作了快樂鋪墊、相信情緒轉瞬即逝的人,在看資料上用的時間,是作了悲傷鋪墊的人所用時間的一半。他們的捐款也不到另一組的一半。但是,當他們認為情緒持久不變時,他們在看資料上用的時間顯著比悲傷組多,而且捐款數量也是悲傷組的八倍之多。
在其餘幾個實驗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不過有一個實驗証明,當人們獲悉自己的情緒和情緒瞬變理論時,就會自行糾正,對是否放任自己也沒有顯著影響。作者說:「當人們獲悉這些理論時,他們意識到自己過度概括的傾向,並且還認識到有關的理論是影響之源,而這似乎與其判斷無關。於是他們就試圖避免受到影響。」
總之,「我們認為,除非人們推斷有必要立即改善自己的當下情緒,否則他們會採取符合其長期利益的行動。除情緒之外,我們還引入了一個與情緒瞬變的常人信念相關的新構想,並証明這兩個因素如何系統化地影響到情感調節。」
BizStudies
放任與否:情緒瞬變信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