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根据Anirban Mukhopadhyay及其研究伙伴Aparna A. Labroo的研究,选巧克力不选苹果并非简单的口味问题。确切地说,人的情绪与人对情绪是持久不变还是转瞬即逝的信念发生复杂的互相影响,人则受这种复杂相互影响的支配。

作者说:「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选择牵涉到平衡当下感觉与长期利益的问题。我们指出,人们对其情绪(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在置之不理的情况下是否会改善的推断,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参与改善其情绪的活动。」

「感觉良好而不是不好的人,如果认为情绪是转瞬即逝的,就更有可能放任自己,这是因为他们会推断,除非自己采取措施让自己感觉好点,否则正面的感觉就会过去了。而感觉不好的人在此情形下会推断,没有必要采取措施让自己感觉好点,因为负面的感觉会自行过去。」

「相比之下,如果人们认为情绪是持久不变的,那么感觉不好的人就更容易放任自己,这是因为他们推断,除非自己采取行动让自己感觉好点,负面感觉就会持续下去,但是感觉良好的人则推断,采取行动保持其情绪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他们能采取符合其长期利益的行动。」

作者在六个實验中证实这些观点,这些實验操纵并测量情绪和人们对情绪瞬变性的观点,然后要求他们作出选择。

在参与者心情愉快并认为情绪转瞬即逝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情绪),或参与者心情不佳并认为情绪持久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情绪),参与者都一再放任自己。在其他情况下,他们表现出克制,并采取符合其长期利益的行动。

在一个實验中,参与者给一张笑脸或哭脸素描上色后,需要在巧克力和苹果之间做出选择。他们还回答了有关情绪瞬变性看法的问题,认为情绪转瞬即逝并看过笑脸的人,对巧克力的喜爱远远高于看过哭脸的人(前者为60%,后者为25%)。但如果他们认为情绪是持久不变的,笑脸组放任自己的可能性就低些(27%,哭脸组参与者为60%)。

正如作者所归纳的那样:「他们采取符合长期利益的行动,并选择有益健康的苹果,除非他们断定有必要调节其情感。」

快乐的情绪也可能与避免相连。其他研究已经证明,有意调节其当下情绪的快乐人士,对涉及缺陷产品造成儿童死亡的慈善事业捐款意愿不高,除非提醒他们考虑通过帮助别人自己成为好人这一长期利益。作者在预先铺垫参与者情绪及情绪瞬变性观点的单独实验中使用这一材料,然后在参与者愿意的情况下请他们阅读慈善事业资料。他们还被问及是否有意捐款。

作了快乐铺垫、相信情绪转瞬即逝的人,在看资料上用的时间,是作了悲伤铺垫的人所用时间的一半。他们的捐款也不到另一组的一半。但是,当他们认为情绪持久不变时,他们在看资料上用的时间显著比悲伤组多,而且捐款数量也是悲伤组的八倍之多。

在其余几个實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不过有一个實验证明,当人们获悉自己的情绪和情绪瞬变理论时,就会自行纠正,对是否放任自己也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说:「当人们获悉这些理论时,他们意识到自己过度概括的倾向,并且还认识到有關的理论是影响之源,而这似乎与其判断无关。于是他们就试图避免受到影响。」

总之,「我们认为,除非人们推断有必要立即改善自己的当下情绪,否则他们会采取符合其长期利益的行动。除情绪之外,我们还引入了一个与情绪瞬变的常人信念相关的新构想,并证明这两个因素如何系统化地影响到情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