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綠色金融協會致力於推廣綠色金融理念,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作為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家及綠色金融倡議者的協會創辦人馬駿博士,解釋本港、內地以至“一帶一路”地區如何能凝聚業界之力,推動綠色投資的發展。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表示,綠色金融若要穩健發展,必須與大灣區各地緊密合作。該協會在彙集公私營和監管機構的力量推動本地綠色金融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旨在透過拓展本地金融機構參與香港、內地以至“一帶一路”沿線綠色金融市場的機會,助力香港成為主要的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協會成立了七個工作組,專責以下主要領域的工作:綠色銀行、綠色保險、綠色債券、ESG披露及整合、政策研究與宣傳、內地及香港合作,以及綠色“一帶一路”。

馬駿解釋:「協會的工作目標之一,是創建能把潛在專案和資金對接的平臺。我們可以協助一些創新綠色金融專案以更便捷的方式完成交易。因為這些跨境交易過程需要一些法規和政策的調整,覆蓋綠色標準、披露要求、資本管制及能力建設等多個主要領域,亦需調動多方資源,故此很難憑一兩個私營機構完成此項工作。我們恰好能透過協會的組織和動員能力發揮作用。」

馬駿身兼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以及《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指導委員會的共同主席等多項職務,專注研究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並堅信綠色金融有助解決氣候變化給全球帶來的挑戰與難題。

他認為透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綠色投資,締造淨零碳排放量的社會和經濟,有助紓緩環境壓力和氣候變化的威脅,亦可通過構建迴圈經濟,進一步優化資源利用。

策略框架

秉承這些信念,2014年,馬駿就牽頭成立了綠色金融工作小組,為中央政府建議了一套策略框架,推動全面綠化的金融體系,目的是鼓勵社會資本從過往的資源及污染密集型投資,轉為聚焦綠色投資。

儘管內地政府已採取自上而下的方針構建綠色經濟,進度理想,而且獲廣大市民支援,但仍需社會領域的資金作為後盾,方可徹底實現目標。

馬駿相信,應對氣候變化是有巨大外部性的活動,內地和香港不能僅靠自身力量,跨境綠色合作將是中國向零碳轉型重要內容,他說:「推動碳中和同時有助香港晉身主要的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香港具有開放的市場,資金可自由進出,國際金融機構和私營金融公司林立,因此坐擁優勢。」

鑒於不少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均於本港設置區域總部,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可協助香港及內地的綠色項目吸納世界各地的綠色資本。本地的法制亦有利企業集資,特別是來自國際市場的資金。馬駿稱:「過去數年,有賴特區政府鼎力支持,香港已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區域綠色債券市場之一。」

不過,馬駿亦指出,香港還須具備若干重要條件,才可成為國際綠色金融翹楚,其中包括對何謂「綠色」需要有清晰的定義和分類;有關披露環境及氣候資訊的監管規定;鼓勵企業參與綠色融資活動和培育綠色資產管理人的激勵政策;更多樣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和開展環境及氣候風險分析的能力;以及碳交易機制。他指出,監管機構及資產管理人亦應致力鞏固香港的ESG投資能力。

坐享優勢

儘管面對上述挑戰,香港除了擁有本地對綠色金融的需求,還可協助推進內地的綠色策略,因此仍有望成為區內的綠色金融樞紐。馬駿提出:「香港有能力成為金融產品創新發展的先鋒,但在需求方面則仍將依賴實體經濟。」

馬駿以廣州汽車集團為例,表示此汽車企業積極構建綠色供應鏈,透過流程篩選出能承擔環境和社會責任的供應商,銀行在廣州政府貼息後向相關綠色供應商提供低息融資。

「此乃透過綠色金融供應鏈,推進主要買家的供應商邁向綠色發展的典範。以香港現時的製造商數量,不足以構成這樣的生態系統,但我們仍可透過提供盡可能低息的融資,參與這類綠色供應鏈。」

馬駿倡議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在數月前正式成立,旨在透過結合廣東的綠色投資需求,以及香港和澳門的綠色金融實力,扶植惠及大灣區的綠色投資項目。

他重申:「對香港及新加坡一類市場開放的小型經濟體而言,跨境合作尤為重要。選用香港綠色金融服務的企業,大多位於政策和監管環境與我們有所差別的地區。因此在支持跨境綠色投資方面,這類跨區域聯盟可以發揮經濟作用,有助獲得多地政府的協同支援,減少各地在資訊和監管規例上的隔閡,並提升參與者的信心。」

馬駿認為,隨著綠色金融政策環境的改善,業界的態度也更加積極。不少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始發掘當中蘊藏的商機,不再視之為成本負擔,成為重大突破。

他舉例說:「興業銀行開設了綠色金融部,這項業務每年的增長率高達接近三成,遠勝傳統的銀行業務。」

再者,中國綠色信貸的不良貸款率低至0.4%,而占中國銀行業整體貸款的不良率約為2%。馬駿稱:「既然這類投資低風險、高增長,回報更佳,何不一試?」

大灣區碳市場及「碳市通」

在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中國將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後,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亦於2020年11月宣佈香港將於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要實現此承諾,碳交易機制無疑是重要的工具。

馬駿相信,相比於政府補貼等一系列輔助政策,若碳交易機制的價值能體現在香港能源、運輸及建築行業,將有望明顯提升能效、推動新能源發展和降低減碳成本。

他牽頭的研究小組提出的其中一項新構思,是香港與廣東省及澳門政府合作,共建統一的大灣區碳市場。他指出:「若只于香港境內建立碳市場,因為控排總量太小,會面對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因此本港可與廣東省政府聯手合作,借助後者遠為龐大的排放量和交易量,協力構建涵蓋整個大灣區的碳市場。」

馬駿續稱:「此外,香港應仿效『港股通』及『債券通』,構建『碳市通』(Carbon Connect)機制,方便國際投資者參與于大灣區的碳市場。」他認為香港須為本地的綠色金融市場「再添活力」,而碳市場及碳市通正可成為綠色金融的新亮點。

應對氣候變化是有巨大外部性的活動,內地或香港不能僅靠自身力量,跨境綠色金融合作將是中國向零碳轉型的重要內容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及會長馬駿博士

有關香港綠色金融協會

香港綠色金融協會於2018年9月成立,致力於促進香港以至更廣泛地區綠色金融及可持續投資的發展。協會旨在凝聚公私營領域的資源,推進綠色金融業務及產品創新,並透過拓展本地金融機構參與香港、內地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綠色金融交易的機會,助力香港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支持全球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巴黎協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