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認為,與其把財富留給下一代,不如悉數捐

陳啟宗是香港最大地產商之一恒隆集團及其附屬公司恒隆地產的董事長。陳氏家族辦公室早於1960年代成立,當時家族辦公室在亞洲仍是一個新的概念。

作為先軀,陳氏家族辦公室經歷香港經濟發展的高低起跌,見證恒隆60年的悠久歷史。惟由始至終,其家族辦公室都專注於兩項核心任務 —— 投資和慈善。

陳啟宗表示:「我們的家族辦公室多年來一直運作暢順,因為我們有明確的投資方向。在慈善事業方面,我們亦有清晰的目標,為社會上需要關注的議題出一分力,儘管這些議題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

「除了投資和慈善事業外,我們的家族辦公室亦具行政職能,這就是其過去50多年來的主要工作。」

大家族可能會面對複雜的問題,但陳啟宗的家族成員較少,即使遇到問題,他與其弟也可以迅速作決定,把精力集中在長遠的目標上。

大家族可衍生複雜問題

大家族人數眾多,往往衍生一些典型問題。因此,有些家族需要依賴家族辦公室來協助安排財富承傳,以及維持家族成員之間的和諧。

然而,陳啟宗認為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他,因為他無意留下任何東西給下一代。他的家族辦公室並不是用作規劃或分配財富予家族成員,這是他的家族傳統。

陳啟宗經常發表對承傳的看法, 他建議大家捐出自己的財富。他說:「如一開始遺產承繼就不是計劃的一部分,家族成員就不會有期望,自然也就不會失望。」

陳啟宗言行一致,陳氏家族透過晨興基金會支持各種慈善項目,並捐贈巨款,當中包括教育、科學和音樂等。該基金會在2014年向哈佛大學捐贈破紀錄的3.5億美元 ; 多年來支持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並協辦晨興數學獎,以表彰45歲以下的傑出華人數學家 ; 音樂方面則創辦了晨興音樂橋,這是一個夏季音樂交流活動,為12至18歲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提供世界級的培訓,受惠學生幾乎一半都是來自中國。

陳氏對教育的貢獻亦包括支持本地及海外多所大學的合資格學生,當中包括他的母校南加州大學。陳啟宗和夫人於2014年以個人名義向該校捐款2,000萬美元。該善舉體現了他的承諾 —— 不僅捐出家族財富,還捐出自己的個人財富。他認為誰賺錢誰就最了解金錢的價值,因此他們最有資格决定錢的運用方式。

這位敢言的商界領袖亦熱衷文物保育。陳啟宗於1990年代中創辦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此舉在多方面創先河。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首個項目—— 故宮建福宮花園重建工程 —— 在多個層面都稱得上是故宮的新嘗試。這不僅是紫禁城內第一個由私人機構獨資捐助開展的項目,同時也是民國初期以來紫禁城內首次開展的大規模重建工程,並由國務院直接批核。透過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不斷努力,陳啟宗在支持和發揚中國古建築保育工作中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他相信,保育就是連繫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希望啟發更多同道人。陳氏家族辦公室一直與故宮博物院緊密合作。

追求成功的動力

恒隆集團由陳啟宗的父親於1960年創辦,當時正值香港經濟起飛,公司迅速發展為香港大型地產發展商之一。惟1980年代初,業務曾一度停滯。1991年,陳啟宗接任董事長一職,遂開始內地拓展的新策略,令恒隆今天在中國多個主要城市佔據重要地位。

陳啟宗說,他從沒有期望父親給他一分錢,這成為他追求成功的動力。作為兩個兒子的父親,他認為:「我希望下一代有空間選擇自己的路,能做他們最喜歡的事。」

陳啟宗持南加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而兩個兒子也在同一學府畢業。次子陳文揚擁有職業治療博士學位,現為南加州大學的教職員,而長子陳文博則熱衷營商。

「文博從商是他的選擇,而不是為迎合任何人的期望,」陳氏說。「他是憑自己的努力贏得同事們的尊重。」

儘管出身優裕,陳文博憑自己的才幹在企業營運領域逐步爬升,由任職上海畢馬威助理經理開始努力,並於2010年加入恒隆集團,其後於2016年成為執行董事。

維繫家庭的關鍵

全球越來越多像陳啟宗一樣的富豪承諾將財產捐給慈善機構,但大部分富豪仍選擇制訂計劃來安排財富承傳。

陳啟宗說:「我不反對把錢留給下一代,因為我相信擁有權的必要性。如果你不尊重擁有權,社會就會出現問題。」

為了使家庭更和諧,讓事情更簡單,他重申自己的觀點:把所有財富捐出。「處理家族問題可以很複雜,但如果根本沒有人能沾手,自然就不會有爭拗。」

如一開始遺產承繼就不是計劃的一部分,家族成員就不會有期望,自然也就不會失望
陳啟宗

言行一致

陳啟宗(右三)母親陳曾熙夫人和弟弟陳樂宗(右四和右五)於2014年向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捐款3.5億美元,為哈佛大學史上最大一筆款,款項主要用作支持減輕人類痛的醫學研究,和應對威脅全球人健康的題。

陳啟宗已故父親陳曾熙是堅定不移的教育支持者。陳氏家族早已定下慈善事業的目標,把財富全部捐給慈善機構,而不留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