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Amy N. Dalton
[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Marketing/11_Amy.jpg[/img]
從市場調查的角度看,單是詢問消費者對市場營銷的不同元素,即使包括產品、品牌、零售店及銷售員的意見,其實未必一定取得預期的效果。
這是因為消費者大多不願意、或無法形容以上種種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當然,我們明白,市場營銷及周遭環境一直影響我們的心理體驗及行為,但其含蓄度,在個人層面可能是無法發現的。再者,一個橫跨數十年、具規模的市場調查指出,消費者行為其實都在潛意識裡發生,且不受當事人控制。
如果真如上述所言,那我們又從何得知,本身行為其實是受到影響?要在這方面作出研究,我們得依賴「促發/啟動 – priming」技術──那是研究員在實驗室及「現實世界」裡,用以追縱潛意識影響的技術。
這項技術建基於我們對心理運作及回應環境的瞭解。背後的基本理論,認為單純地接觸到某些環境,會暫時促發某些心理概念。而這些心理概念,可以是記憶、情感、態度、目標、某些既定或已被定型的概念及性格特徵。
舉例說,你可能行經商場並在零售店 H&M前走過,這立即促發了有關H&M及其他相關的概念──就是「趕潮流」與「不昂貴」。這就是「促發」概念如何影響我們的即時想法、判斷、感覺及行為。
換句話說,在剛經過H&M之後,當被問到下次買衣服的預算時,你大多會回答一個低預算,因為H&M的「促發」概念,令你聯想起「不昂貴」。
以上所講的,正是我跟同事在一連串實地調查後發現的。我們在不同的商場訪問消費者,引證上述論點之餘,亦在一些剛經過較昂貴零售店的受訪者身上,發現了一個對比──後者對自己下一次選購衣服的預算,明顯高出很多。這些實地調查的重點,是消費者並沒發現自己剛經過的店舖,對自己消費預算所構成的影響。
以上影響,是「感覺促發 – supraliminal priming」的例子。「感覺促發」形容了「促發」是如何在現實裡發生──當人明顯意識到一個環境上的提示──零售店時,他們對此提示對自己的環響,卻渾然不覺。
與現實生活相反,實驗室內多依賴「隱式促發 – subliminal priming」,即是人們對環境提示毫無知覺,但仍受其影響。舉個例,我們要測試參加者坐在電腦前看著每次閃現不足一秒的某品牌飲品,然後再從事一項完全無關的工作。那個飲品影象完全不在參加者的意識之內,但這種隱式曝光,卻令品牌在下次被挑選的機率增加。
研究員依賴「隱式促發」技術,只有一個簡單原因:當參與者並不明確知道或發現某個環境暗示,他們便不會留意它的影響。於是「隱式促發」就成了展示市場營銷提示如何影響消費者潛意識的金科玉率。
在連串實驗室研究中,我們依賴這些技術以比較品牌商標及其標語對潛意識的影響。我們估計兩者之間的一大分別,是標語被視為「游說策略」,因此,不應被納入「隱式促發」的範疇。
以上預設,其實是建基於本人的部分早期研究,顯示了「隱式促發」亦可引發反向啟動效應──即是人意識到這個「促發」帶來對個人自主的威脅。例如某學生的母親一直鼓勵女兒努力學習,因此,當該學生在做測驗或接受評估時接觸到「母親」一詞的「隱式促發」,她的表現會較持久及更好。
相反來說,假設該名學生認為母親為具有高度控制慾,與其提升表現,「母親」一詞的「隱式促發」會導致表現明顯下降,甚至跌破底線。這是因為她視母親為自由自主的威脅──這證明了「隱式促發」觸發了對抗性行為。
不管怎樣,當中的重點是行為由一系列心理運作影響,且運作是在潛意識下進行。該名學生並不發現「母親」是活躍的概念,而個人自主的概念其實亦一樣,因此,她展示了相反的行為。
根據以上研究,我們估計首先消費者視品牌標語為「游說策略」,因而在潛意識內以對抗性行為作反應;另外是他們對品牌商標的反應傾向同化,理由是他們並不視商標為「游說策略」。
回應上文,我們預期標語引發「反向啟動效應」,而商標則引發「啟動效應」。與這個一致的發現,沃爾瑪(Walmart)的商標一般令人聯想到節省金錢,因此消費者的消費會相應降低;但該公司的標語「省錢,活得更好 – Save Money, Live Better」,卻令人增加消費。這個模式放諸奢侈品牌及其標語上亦一樣可行,惟結果卻相反──商標對潛意識的啟動帶來更多消費,但標語則減少消費。
我們的研究依賴「隱式促發」技術去展示潛意影響乃建基於環境提示的多樣性,亦因如此,消費者所受的影響有可能會超出市場營銷從業員的預期。
當我們檢視品牌與標語的關係時,重點在「訊息就是媒介 – medium is the message」。這對市場營銷從業員可能是壞消息,但對消費者則相反。消費者每天都接觸無數的市場宣傳訊息,就是走進超市,亦會接觸一大堆提示──由品牌展示至特價標誌,甚至連收銀員的笑容都被算在內的潛在啟動效應。
在研究消費者潛意識行為方面,仍有待繼續。直至現時為止,我們的結果顯示,人會發展出自發啟動的防衛機制──這是為保護消費者不被「游說策略」影響、而在潛意識內啟動的對抗性反應。
我們正將研究擴展至檢視「讚好」、或喜歡品牌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而初步的結果顯示,在潛意識內接觸一個不喜歡的品牌,亦可啟動「反向啟動效應」。
[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Marketing/11A_Amy.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