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是香港最大連鎖餐廳,旗下240間分店每日為超過一百多萬顧客提供服務。麥當勞的市場營銷向以創新見稱,現正積極透過互動的數碼營銷平台,為顧客打造更多個人化的新體驗。

[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Marketing/5_McDonald.jpg[/img]

香港麥當勞CEO黎韋詩指出,香港的智能手機滲透率及互聯網用量在亞洲排名首位,令從事市場推廣工作的人有數之不盡的新機會,去拓展市場和接觸消費者。不同的調查顯示,96%智能手機用戶有每天上網的習慣,而每天瀏覽時間更長達180分鐘。黎韋詩認為,香港具備迎接數碼化的條件,加上近年市場營銷由傳統方式走向數碼化,這一切為市場帶來了新的商機與機遇。她續指,數碼科技在三方面徹底改面市場營銷的面貌:速度、關聯度和推廣的目標客群接觸機會。

在黎韋詩眼中,數碼營銷就是結合餐廳的產品和服務,並與最重要的顧客體驗連成一線,就此,麥當勞透過數碼營銷的特性,成功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點餐服務,加強與顧客的聯繫,甚至可讓他們自行選擇個人化口味的餐飲,從而提升服務水平。「數碼營銷是我們持續創新的一部分,這種創新精神是麥當勞植根多年的企業文化。」

根據麥當勞Experience of the Future(EotF)服務及數碼營銷策略,顧客在某些餐廳可透過觸碰式屏幕設計自己的餐目,然後找個舒適位置安坐,待同事將餐點送上。「顧客現在甚至可透過流動應用程式點餐。」黎韋詩指出,麥當勞的數碼營銷策略與餐廳的現代化裝修及設施,不單可增加餐點選擇,更可提升服務水平,將所有服務連成一線,「我們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致力打破傳統的市場營銷模式,加入創新元素。」

避免被科技牽著走

黎韋詩續稱,雖然數碼營銷技術比比皆是,但重點是企業該清楚自己採用數碼科技的目標,以及產生的後果。以麥當勞為例,數碼營銷需與其現有的市場營銷方向互相配合,當中包括要考慮到多年來深受香港顧客愛戴的食品;數碼營銷讓香港麥當勞可提供更多新的方式,因應香港消費者的喜好,推廣本地化的產品。

另一個例子是麥當勞採用電腦程式進行數碼營銷(programmatic marketing)。與其使用一個只講求發放量、而非針對目標顧客群的覆蓋式訊息(blanket messaging)發放手法,透過電腦程式發放推廣訊息,所針對的市場可更精確,亦同時可向目標顧客發出更個人化的訊息。黎韋詩解釋,這是將「一對眾多」變為「一對一」的市場推廣方式。

「簡單地說,就是麥當勞透過既定的渠道,向目標顧客發放一個『一對一』的訊息。」這既可提升顧客的忠誠度,亦可因應個人喜好提供優惠,只要顧客願意提供最基本的個人資料,麥當勞便可跟他們建立更個人化的關係。相反,傳統的市場營銷倚重結合電視、平面廣告及推銷的宣傳策劃,是一個「以量取勝」、與潛在顧客接觸的方式。

「採用電腦程式進行營銷是一個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可透過特別、度身編撰的訊息,在指定時間以指定方式,去接觸指定的目標顧客群,甚至個別顧客。」一個好例子,就是麥當勞透過社交媒體如Facebook及Instagram跟不同顧客群溝通。一方面麥當勞的企業網站主要作為宣傳公司企業形象的平台,另一方Facebook主要針對大眾市場,而Instagram則針對以年輕打工族及大專生為主(McCafé客群)。「與其接收冗長的文字訊息,Instagram用戶傾向接收可以轉寄分享的有趣圖片。」黎韋詩補充。

數碼營銷不分年齡

縱使千禧世代一般被視為最大機會回應、並較樂意參與數碼營銷活動,但黎韋詩指出,較年長一代、甚至銀髮族亦對數碼營銷感興趣。「數碼營銷的一大優點,是讓我們可接觸任何一個類別的麥當勞顧客群。」麥當勞的顧客群包括學生、白領、年青人等,而他們都喜歡選擇在麥當勞見面相聚。

「我經常說,麥當勞是香港社會脈搏的一部分,在香港人眼中,我們為廣大市民提供方便他們會面的場合。」不過,即使創新帶來現代化變革,令我們可為顧客提供方便及迎合趨勢,但麥當勞依然重視傳統。「顧客喜歡的話,依然可向我們友善的餐廳同事點購巨無霸及薯條──就像1975年於銅鑼灣百德新街開設的第一家麥當勞餐廳時,我們為顧客提供的相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