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兩個組織與同一家合作夥伴或者仲介商存在相互聯繫,那麼它們之間則更有可能建立聯繫,這被稱為三角閉合 (triadic closure),並長期受到學者們的關注。然而,到目前為止所有研究都沒有考慮到中間人在這兩者建立聯繫過程中的重要性,無論是起促進作用還是負面作用。實際上,現有的研究完全忽略了中間人的態度和動機,並且還假設中間人完全是無私的。

Pavel Zhelyazkov最近的一項研究填補了這一空白。這項研究表明,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可能會讓中間人不願意將它的夥伴介紹給其他合作夥伴,因此三角閉合就不會出現。首先,合作的結果可以影響中間人對其合作人的評價。例如,一段失敗的合作經歷可能會導致負面回饋,這種回饋還有可能傳遞給其他夥伴,這就會降低他們與中間人合作的意願。其次,中間人在競爭層面上的考慮可能會使他們不願意為自己的合作夥伴之間搭橋,因為這樣以後可能就不再需要中間人了。如果合作者和中間人之前存在相似性時,情況尤其如此。當合作者作為交換夥伴比中間人更具吸引力時,中間人很容易就被替換掉了。

為了驗證他的假設,Zhelyazkov通過觀察有限合夥人(LP)投資風險投資(VC)公司的決策來研究三角閉合機制。該研究結合了兩個主要的資料集,湯普森路透的VentureXpert和私募股權投資情報(Preqin)資料庫,然後用三種方式過濾資料。首先,為了確保有相同的制度環境,該研究只選取了在美國的有限合夥人和風險投資公司。其次,根據可獲得的資料,該研究重點關注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數據。最後,這項研究不考慮房地產、對沖基金、自然資源和夾層融資等行業,因為它們不屬於風險投資行業。

該研究發現,如果中間人與間接關聯的任何一方有過合作失敗的經歷,那麼三角閉合就不太可能發生;如果中間人對於合作的雙方將來有可能會搶走自己的業務,這一問題存在競爭性擔憂,那麼三角閉合同樣不太可能發生。Zhelyazkov還表示,中間人對其聲譽的競爭性關注只有在其有過成功合作經歷之後才產生影響。另外,中間人的擔憂確實是有根據的。當評估者與聲望更高的被評估者建立聯繫後,中間人很有可能會失去評估者這一方的業務。

Zhelyazkov的研究在很多層面為現有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它在解釋三角閉合方面將焦點轉移到了中間人身上,豐富了動態競爭和組織間資訊流動方面的知識,並有助解釋社會關係的多樣性。通過強調仲介機構動機的重要性,Zhelyazkov希望他的研究可以帶動更深入的研究,以闡述實證研究的結果,探索潛在的機制,詳細地界定出邊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