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相信一些諸如四葉草一樣幸運的東西,還是相信一些不好的兆頭,比如打破鏡子或者從梯子下走過,世界各地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迷信。例如在中國的文化當中,人們認為“8”是幸運數位,而數位“4”則是不吉利的。這是因為在中文裡,“8”的發音聽起來像代表“好運”的“發”,而“4”會讓人們聯想到“死亡”。
因此,考慮到迷信在全球普遍存在,卻還沒有與迷信對個人交易決策和投資行為影響的相關學術研究。所以,Utpal Bhattacharya、郭維裕、林則君和Jing Zhao開展了相關研究,來探索個人投資者是否會讓他們對數位的迷信影響自身的交易行為; 如果是的話,又進一步研究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研究人員也對“通過交易學習”是否可以減少這種行為備感興趣。
本研究重點關注臺灣期貨交易所,通過計算投資者在以價格“8”和“4”為結尾的限價訂單提交率之差,生成“迷信指數”,該指數越高表明投資者越迷信。研究結果表明個人投資者的確會受到數字迷信的影響,然而機構內投資者則沒有受到影響。研究結果清楚地顯示,消費者行為受到數位迷信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說,個人投資者在價格以“8”結尾的時候,提交的限價訂單比以“4”結尾的數量更多,這種失衡越嚴重交易損失就越大。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在金融市場有兩種情況投資者會賠錢:要麼選擇錯誤的投資物件或者錯誤的交易時間,要麼兩者兼有之。由於目前的研究著眼於指數期貨(整個市場籃子以約定價格買入,但延遲支付),投資者可能虧損的唯一原因是市場時機不好。
這項研究證實迷信投資者的確會在市場時機不好的情況下賠錢,具體而言,迷信投資者與不迷信投資者相比,前者在高市場回報交易日買入較少,在市場回報率低的交易日買入更多。他們的研究進一步表明,機構內投資者恰好利用這一點,採取相反的手段來規避風險。
為了研究“通過交易學習”是否能減少迷信投資行為,本研究也探索迷信指數是否與交易負相關,結果表明果真如此。這表明過去的交易經驗確實有助於緩解個人投資者提交受迷信影響的限價訂單的傾向。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交易經驗對於減少迷信數位行為大有裨益。
目前有大量關於投資者行為和可以影響個人交易決策偏見的文獻,然而,這項研究首次表明一些投資者在進行交易決定時確實受了“幸運”和“不幸運”數字的影響,而這往往會讓他們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