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制造成本可能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在大公司中更是如此。傳統的成本法以長生產運作期間和靜態規格為假定條件,但在今天的許多動態環境下,生產批量較小,產品組合廣泛,且經常轉換工序,這種假設就不具備相關性。因此,新的成本法正日益受到關注,而當這類成本法有助於提高工廠績效時,就更為引人矚目。
引人關注的一種方法是作業成本法(英文是activity-based costing,縮寫ABC)。它把間接和支援服務的費用分開,比如勞動力和機器工時成本,並依據這些作業的驅動因素分配這些費用。這為經理提供了有關資源成本的及時資訊,但它能直接促進工廠績效嗎?
此前的研究表明,其證據正反摻半,且往往以主觀因素為基礎,比如經理對作業成本法之經濟效益的看法。香港科大陳泰元及其研究夥伴Rajiv D. Banker和Indranil R. Bardhan從一個新的角度研究這個問題,把重點放在流程層面而非公司層面的績效衡量指標,並證明,在某些情況下,作業成本法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說:「採納作業成本法這一點本身可能沒有提供多少直接價值,但可以推動實施先進的製造規範和其他組織能力,進而可能與工廠績效的可持續改進發生關聯。」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以世界級製造規範為重點,比如準時生產、持續流程改進、全面品質管制、競爭標杆分析和工人自主權,從而使工廠經理能適應與靈活製造環境中客戶需求量變動和商業週期相關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
「通過提供有關資源成本的及時資訊,作業成本法可以提供所需的流程基礎結構,從而在快節奏情形下支持管理決策,特別是生產運作週期較短或生產方法改變的時候。」
作者認為,作業成本法的有益影響完全由世界級製造規範介導,並在他們對1999年的調查資料所實行的測試中找到了依據。當時,他們調查了1,250家美國工廠,其中248家採納作業成本法。
他們從製造成本的變動、以一次通過率衡量的產品品質、製造週期和訂貨交付時間等角度對比實行作業成本法和不實行該法的工廠,結果表明,世界級製造規範本身與改進的工廠績效相關,而實行作業成本法的工廠更有可能採納世界級製造規範。不過,沒有證據表明作業成本法本身顯著改進了工廠績效。儘管作業成本法能提高資訊的透明度和準確度,但只有在採用世界級製造規範的情況下才與績效改進相關。
作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當公司投資實行作業成本法時,有必要強化其製造能力,因為作業成本法本身不太可能改進績效。把作業成本法的實行與先進製造規範的部署結合起來,工廠就有可能獲得顯著利益。」
BizStudies
作業成本法、製造規範及工廠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