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貨架上的競爭是激烈的,製造商和零售商始終在努力解決如何使其品牌引人注目的問題。包裝、廣告、擺放位置和消費者自己的目標都在發生影響。一項新的研究仔細考查了這些因素,對哪些因素最重要提供啟示。
Ralf van der Lans、Rik Pieters和Michel Wedel在荷蘭跟蹤109名消費者的眼運動。這些消費者需要在一個電腦類比的超市貨架上搜尋衣物洗滌劑品牌。他們的注意力還被引導到某些形式的洗滌劑(儲存單位 - SKU)上,如小塊狀和凝膠狀,並最多有10秒鐘時間尋找產品。
作者關注的重點是參與者目光停留的地方、其準確度以及這與視覺特徵(即包括色彩、亮度和邊緣在內的產品「自下而上效應」)是如何互動的。他們還對消費者的目標(即「自上而下的效應」)感興趣。這些目標通過人們對某些特徵所賦予的不同程度的重視度加以辨別,如某些品牌的色彩,因此,如果消費者在搜尋一個品牌而非另一個時,更多地關注藍色,據說這就反映了他或她的目標。
這些目標受到廣告等店外行銷的影響,且作者得以運用資料說明,為使品牌在消費者眼裏變得顯著而採取的不同策略有何影響。
「我們證明,在貨架上,三分之一的顯著度歸功於店外行銷,三分之二歸功於店內行銷。這表明,廣告與包裝策略相結合應該是一個重點關注問題。我們發現,有些品牌,對顯著度的自上而下影響相對較小,這很可能要歸咎於這些品牌缺乏包裝和廣告策略的整合。」
參與者需要搜尋五個品牌,第六個品牌Ariel是市場領先品牌,也是基準。但其中一個品牌,Persil,外形酷似Ariel,並因為缺乏差異化而受累。雖然所有五個品牌成為搜尋目標後都變得更顯著了,但「Persil的顯著度提高幅度相對較少。實際上,當Persil是搜尋目標時,Ariel的儲存單位也變得更顯著了,甚至超過了Persil。」
「消費者似乎對Persil的視覺形象沒有很強的記憶。廣告應強化Persil與其綠顏色之間的關係,使它在列入消費者的購物單後變得更好找。」
另一個問題是SKU。在某些情況下,產品的小塊和凝膠形式很難引起注意,作者建議,製造商也應注意使其SKU差異化。
有一點需要提醒。產品不能與同類產品的「視覺代碼」相差太大(如番茄醬的紅色),否則消費者找到產品會有困難。
作者說:「品牌的顯著度對搜尋績效具有滲透效應,但消費者在試圖快速而準確地找到品牌時,似乎同時只用一個或兩個基本特徵。這對包裝設計和意在提高品牌在貨架上的顯著度的廣告具有重要的意義。此類廣告還需要以數量有限、獨一無二的特徵建立起很強的記憶聯想。」
BizStudies
鶴立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