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從工業工程和放射學到產品搜索和導航,目標搜索在許多領域都至關重要。過去,這其中涉及的過程不得不依據最終選擇加以推斷,但眼運動軌跡跟蹤的發展為密切追蹤人們尋找目標的方式開闢了途徑。

Ralf van der Lans及其研究夥伴Rik Pieters和Michel Wedel利用這些發展,創建了一個模型,用來更敏銳地洞悉人類搜索目標的方式,進而可用於提高尋覓目標的能力或改進行銷刺激因素的設計,如包裝、貨架和廣告,以便將注意力引到某些目標上。

他們的模型描繪了眼運動的兩個最重要衡量尺度:定睛和掃視。定睛是指眼運動處於穩定狀態並從場景中提取資訊的時候,而掃視是視線轉向新定睛點時壓制視力的快速彈道式眼運動。作者認為,這兩種形式的眼運動受到大腦中與兩個注意力狀態相關因而與目標搜索相關的獨立路徑所驅動。

一個狀態是定位 - 搜尋目標在「何處」 - 大腦在此狀態下構建起一張顯著圖,引導注意力的焦點迅速選取有潛在目標的區域,有時這一動作是系統化的。有意思的是,定位的路徑就處於涉及眼運動動作控制的同一大腦區域內。

第二個狀態是辨識 - 搜索「何物」 - 大腦在此狀態下分析資訊,看有無匹配目標。

作者的模型把這些部分融合在一起,認為眼運動能表明一個人何時聚焦某一物體並從中汲取資訊,何時在掃視場景,尋找可能的目標。

第二個模型用取自106名消費者的資料加以檢驗,要求消費者在電腦模擬的超市貨架上12個現有咖啡品牌中搜尋某個特定的咖啡品牌。眼運動軌跡的追蹤涉及三個方面:顏色、亮度和邊緣。消費者不知道的是,藍色是目標品牌的顏色,因此具有高度的診斷性,而紅色存在於大多數品牌,金色不存在於目標品牌。亮度指一個位置的亮度,邊緣指貨架、品牌組和文字的邊緣。

八十位元參與者在10秒鐘內發現了目標,14位元找錯品牌,12位超時。聚焦於藍色,把注意力從較亮的區域轉向較暗區域,並在第一瞥後把注意力重新固定到文字上的那些人,在辨識目標時更準確、更快速。作者說:這證明眼軌跡的運用是很好的注意力狀態指標。

他們說:「眼軌跡資料的高度時空分解力使我們的模型能辨識注意力狀態隨時間的活動,很可能可以反映視覺大腦中的『何處』及『何物』路徑。」

「運用擬議模型,可評估搜索策略的效能。可用於制定員工培訓準則,如必須在X光胸片中搜尋模糊結節的放射技師,或需要在行李的X光圖片中搜尋隱藏武器的機場安檢人員。模型也可用於支援機器人視覺系統的設計,並依據估算出來的顯著圖,優化搜索顯示的設計。 比如,在這裏,模型被用於評估會影響消費者店內選擇的品牌顯著度,因此該研究結果可用於優化包裝和貨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