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年8月15日
五大家族和谐要素 避免家族争产
彭 倩
科大商学院金乐琦亚洲家族企业与家族办公室研究中心主任
近期,内地某著名企业集团创始人去世后,子女争产风波引发广泛关注。其实此类事件并非特例,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家族内斗有相当的普遍性。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70%的家族企业无法成功传承至第二代,而到第三代时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本文无意针对个案展开分析,而是从整体视角探讨家族企业如何避免内斗,构建和谐家族,并培养下一代对家族和谐的追求与维系能力。每个家族有自己一套教育模式,笔者基于多年对无数个案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以下五个元素对构建和谐家族很有帮助,仅供参考。
一、树立健康的金钱观
「健康」是什么意思?在现实中,拥有巨大财富的家族,并不必然是快乐的,相反,金钱更多时候会产生对家族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作为家族掌舵人,显然需要教导下一代明白金钱的意义, "健康"的金钱观,意味着将财富视为工具而非终极目标。金钱的意义在于追求理想或帮助他人,而非沉溺于奢靡享受;财富的背后是责任——对家族和谐的责任,对社会回馈的责任。瑞士信贷银行2022年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在超高净值家族中,那些注重价值观传承的家族,其财富延续性要比单纯注重财富管理的家族高出43%。
挥霍无度或锱铢必较,皆为金钱观的扭曲。唯有将财富用于有效用途,成为"负责任的财富管理者",才能避免争产隐患。健康的金钱观的树立需从小抓起,让下一代理解财富的真正意义。家族应当建立"财富教育计划",教育家族成员如何有效和负责任地运用财富,在实践中培养健康的金钱观。
二、培养感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们对天地、父母、师长等都有「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的价值观念。《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谚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充份展示出感恩之情;感谢知遇之恩叫做「忠」,对上司、长辈或国家的知遇报以「忠诚」;感谢朋友之恩叫做「义」,大家以义相结。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恩能提升幸福感,减少非分之想。有研究显示,经常表达感恩的人,其人际关系满意度要高出普通人群27%,家族凝聚力也显著增强。
感恩之心的培养,需从小浸润于日常生活,而非空洞说教。家族可通过具体行动践行感恩: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回馈社会。犹太家庭的安息日晚餐(Shabbat Dinner)便是感恩教育的典范,笔者有幸受邀参加过数次安息日晚餐,第一个环节就是餐前祈祷和感恩。
感恩之心的培养,需融合社会实践、文化传统教育和日常仪式。西方的感恩节,华人家族的团圆饭,都有类似的内涵。可惜的是华人大部分的传统节日都沦为吃喝玩乐的聚会,逐渐丧失其教育意义。有心的家族需要将其重新拾起,重塑感恩的传统。
三、弘扬利他精神
利他主义与健康金钱观相辅相成。这里的「利他」,不单是利家族以外的人,更包括利家族其他成员。家族成员若具备利他精神,便能超越个人利益,减少家族纷争。实际上,利他主义是家族企业最好的防分裂剂。利他行为不仅惠及社会,更能增强家族凝聚力,为发展注入正能量。有关利他主义的论述,笔者在过往数篇文章中都有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四、拓宽胸怀与格局
宽广的胸怀便会有包容之心,而寛广的格局观,可以令家族企业的发展行稳致远。百年李锦记家族以"思利及人"核心价值观,其家族愿景是“让世界变得更健康,更快乐,成为最受人信赖,延续千年的企业“。这样的格局观是其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宽广的胸怀和格局,不仅有助家族企业的长寿发展,更有助于筑构起一个和谐的家族,也可避免狭窄的心胸将家族导入岐途,包括自私的个人主义以及对金钱的过度追求。更重要一点是,拥有宽广胸怀和大局发展观的家族,不会吝啬回馈社会,而且亦可据此提升家族的领导决策能力和社会声望。
五、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价值观的传承离不开实践。若掌舵人言行不一,如何能说服下一代大家和谐共处,发扬利他主义的精神?因此,除了向下一代灌输健康的金钱观、感恩之心、宽广的胸怀和格局观等外,家族掌舵人必须以身作则,以身教向子女进行潜移默化引导。
很多家长不希望子女沉迷于手机,但自己却机不离手;某些家族,尽管长辈口头上强调和谐,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太多家族由于创始人私生活问题引发家族矛盾,最终为家族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在世界急剧变化的当今时代,家族企业面临的挑战愈发复杂。家族和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从金钱观、感恩心、利他精神、格局观及身教五方面着力。笔者也相信,把上述五个因素做好,不仅有助建立起一个和谐美满的家族,也将能培养出有担当、高瞻远瞩的下一代家族和企业领袖,并将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