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8月15日
五大家族和諧要素 避免家族爭產
彭 倩
科大商學院金樂琦亞洲家族企業與家族辦公室研究中心主任
近期,內地某著名企業集團創始人去世後,子女爭產風波引發廣泛關注。其實此類事件並非特例,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家族內鬥有相當的普遍性。研究資料顯示,全球範圍內約有70%的家族企業無法成功傳承至第二代,而到第三代時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0%。本文無意針對個案展開分析,而是從整體視角探討家族企業如何避免內鬥,構建和諧家族,並培養下一代對家族和諧的追求與維繫能力。每個家族有自己一套教育模式,筆者基於多年對無數個案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以下五個元素對構建和諧家族很有幫助,僅供參考。
一、樹立健康的金錢觀
「健康」是什麼意思?在現實中,擁有巨大財富的家族,並不必然是快樂的,相反,金錢更多時候會產生對家族產生巨大的破壞力。作為家族掌舵人,顯然需要教導下一代明白金錢的意義, "健康"的金錢觀,意味著將財富視為工具而非終極目標。金錢的意義在於追求理想或幫助他人,而非沉溺於奢靡享受;財富的背後是責任——對家族和諧的責任,對社會回饋的責任。瑞士信貸銀行2022年發佈的《全球財富報告》指出,在超高淨值家族中,那些注重價值觀傳承的家族,其財富延續性要比單純注重財富管理的家族高出43%。
揮霍無度或錙銖必較,皆為金錢觀的扭曲。唯有將財富用於有效用途,成為"負責任的財富管理者",才能避免爭產隱患。健康的金錢觀的樹立需從小抓起,讓下一代理解財富的真正意義。家族應當建立"財富教育計畫",教育家族成員如何有效和負責任地運用財富,在實踐中培養健康的金錢觀。
二、培養感恩之心
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我們對天地、父母、師長等都有「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的價值觀念。《詩經‧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諺語「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充份展示出感恩之情;感謝知遇之恩叫做「忠」,對上司、長輩或國家的知遇報以「忠誠」;感謝朋友之恩叫做「義」,大家以義相結。心理學研究表明,感恩能提升幸福感,減少非分之想。有研究顯示,經常表達感恩的人,其人際關係滿意度要高出普通人群27%,家族凝聚力也顯著增強。
感恩之心的培養,需從小浸潤於日常生活,而非空洞說教。家族可通過具體行動踐行感恩: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回饋社會。猶太家庭的安息日晚餐(Shabbat Dinner)便是感恩教育的典範,筆者有幸受邀參加過數次安息日晚餐,第一個環節就是餐前祈禱和感恩。
感恩之心的培養,需融合社會實踐、文化傳統教育和日常儀式。西方的感恩節,華人家族的團圓飯,都有類似的內涵。可惜的是華人大部分的傳統節日都淪為吃喝玩樂的聚會,逐漸喪失其教育意義。有心的家族需要將其重新拾起,重塑感恩的傳統。
三、弘揚利他精神
利他主義與健康金錢觀相輔相成。這裡的「利他」,不單是利家族以外的人,更包括利家族其他成員。家族成員若具備利他精神,便能超越個人利益,減少家族紛爭。實際上,利他主義是家族企業最好的防分裂劑。利他行為不僅惠及社會,更能增強家族凝聚力,為發展注入正能量。有關利他主義的論述,筆者在過往數篇文章中都有提及,在此不再贅述。
四、拓寬胸懷與格局
寬廣的胸懷便會有包容之心,而寛廣的格局觀,可以令家族企業的發展行穩致遠。百年李錦記家族以"思利及人"核心價值觀,其家族願景是“讓世界變得更健康,更快樂,成為最受人信賴,延續千年的企業“。這樣的格局觀是其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寬廣的胸懷和格局,不僅有助家族企業的長壽發展,更有助於築構起一個和諧的家族,也可避免狹窄的心胸將家族導入岐途,包括自私的個人主義以及對金錢的過度追求。更重要一點是,擁有寬廣胸懷和大局發展觀的家族,不會吝嗇回饋社會,而且亦可據此提升家族的領導決策能力和社會聲望。
五、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傳
價值觀的傳承離不開實踐。若掌舵人言行不一,如何能說服下一代大家和諧共處,發揚利他主義的精神?因此,除了向下一代灌輸健康的金錢觀、感恩之心、寬廣的胸懷和格局觀等外,家族掌舵人必須以身作則,以身教向子女進行潛移默化引導。
很多家長不希望子女沉迷於手機,但自己卻機不離手;某些家族,儘管長輩口頭上強調和諧,實際行為卻背道而馳。太多家族由於創始人私生活問題引發家族矛盾,最終為家族和企業帶來巨大的破壞性影響。
在世界急劇變化的當今時代,家族企業面臨的挑戰愈發複雜。家族和諧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從金錢觀、感恩心、利他精神、格局觀及身教五方面著力。筆者也相信,把上述五個因素做好,不僅有助建立起一個和諧美滿的家族,也將能培養出有擔當、高瞻遠矚的下一代家族和企業領袖,並將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