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制造成本可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在大公司中更是如此。传统的成本法以长生产运作期间和静态规格为假定条件,但在今天的许多动态环境下,生产批量较小,产品组合广泛,且经常转换工序,这种假设就不具备相关性。因此,新的成本法正日益受到关注,而当这类成本法有助于提高工厂绩效时,就更为引人瞩目。
引人关注的一种方法是作业成本法(英文是activity-based costing,缩写ABC)。它把间接和支持服务的费用分开,比如劳动力和机器工时成本,并依据这些作业的驱动因素分配这些费用。这为经理提供了有关资源成本的及时信息,但它能直接促进工厂绩效吗?
此前的研究表明,其证据正反掺半,且往往以主观因素为基础,比如经理对作业成本法之经济效益的看法。香港科大陈泰元及其研究伙伴Rajiv D. Banker和Indranil R. Bardhan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把重点放在流程层面而非公司层面的绩效衡量指标,并证明,在某些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可能是有益的。
作者说:「采纳作业成本法这一点本身可能没有提供多少直接价值,但可以推动实施先进的制造规范和其他组织能力,进而可能与工厂绩效的可持续改进发生关联。」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以世界级制造规范为重点,比如准时生产、持续流程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竞争标杆分析和工人自主权,从而使工厂经理能适应与灵活制造环境中客户需求量变动和商业周期相关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通过提供有关资源成本的及时信息,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所需的流程基础结构,从而在快节奏情形下支持管理决策,特别是生产运作周期较短或生产方法改变的时候。」
作者认为,作业成本法的有益影响完全由世界级制造规范介导,并在他们对1999年的调查数据所实行的测试中找到了依据。当时,他们调查了1,250家美国工厂,其中248家采纳作业成本法。
他们从制造成本的变动、以一次通过率衡量的产品质量、制造周期和订货交付时间等角度对比实行作业成本法和不实行该法的工厂,结果表明,世界级制造规范本身与改进的工厂绩效相关,而实行作业成本法的工厂更有可能采纳世界级制造规范。不过,没有证据表明作业成本法本身显著改进了工厂绩效。尽管作业成本法能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度,但只有在采用世界级制造规范的情况下才与绩效改进相关。
作者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当公司投资实行作业成本法时,有必要强化其制造能力,因为作业成本法本身不太可能改进绩效。把作业成本法的实行与先进制造规范的部署结合起来,工厂就有可能获得显著利益。」
BizStudies
作业成本法、制造规范及工厂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