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交資本能促進創業成功。不過,細究數據,一些結果似乎彼此矛盾。那麼,社交資本有無助益?是何種助益,在何種情況下有助益?

為解答這些問題,譚志德、Souren Arzlanian和Tom Elfring對61個獨立樣本做了“元分析”,考查小公司環境中社交資本與績效的關系。他們發現,總體而言,創業者的社交資本對績效有裨益是有堅實依據的,而且還梳理了不同情況下最有成效的人脈關系類型。

作者說:“社交資本根植於創業者的人脈,即家庭成員、朋友和業務聯系人脈。這些關系對小公司的發展至為關鍵。

“與大公司的高管相比,小公司的創業者更直接涉及公司的日常營運,他們有較大的決策自主權,並更頻繁地擔任主要的跨界角色。因此,他們的社交資本可對小公司的績效產生重要影響。”

他們考慮了三類主要社交資本:關系的強度、網絡差距和網絡多元化,並將這些資本與可能減弱社交資本效應的條件加以衡量:公司是新公司還是老公司,低科技還是高科技,是在新興經濟體還是發達經濟體。

關系的強度涉及與他人互動的頻率和密切程度,且它們能提供令人感興趣的權衡取舍。牢固的關系提高網絡內聯絡人提供所需資源的意願和能力,但維系這種關系也需要花很大精力。另一方面,淡薄的關系提供了獲取更多新穎信息的渠道,因為這種關系更有可能使創業者與社交圈子較遠的人發生聯系。

網絡差距,即“結構空洞”,指創業者的聯絡人之間缺乏直接關系。這為創業者提供了在原本無關的其他人之間搭建關系橋梁的機會,並增加了獲取資源的渠道。相比之下,緊密的網絡能帶來網絡成員的信任和社交支持。

多元化顯然是指創業者在何種程度上與不同職位或不同行業各類個人和組織有關系。

總體而言,該研究確認:社交資本能為小公司創造價值。作者發現:“觀測到的效應規模堪比個性特質的效應,並顯著大於人力資本對績效的影響。”特別是“淡薄的關系、結構空洞和網絡多元化全都與績效呈正相關。”

但是,並非所有類型的社交資本都對績效有同樣的意義。淡薄的關系對績效的影響顯著小於結構空洞,而這兩者又都不如網絡多元化的影響來得顯著。因此,當創業者與各類行為人形成稀疏的網絡時,小企業似乎受益最多,因為這種網絡對獲取和重組多元化資源提供了更大的機會。

作者還發現,社交資本的最佳類型因小公司的類型而異。新公司更多地受益於有結構空洞的網絡和淡薄的關系,而較老的公司則在關系密集而牢固時取得更好的績效。結構空洞和網絡多元化給高科技行業帶來的優勢多於低科技行業。淡薄的關系和網絡多元化在發達國家產生的效應更強,而牢固的關系在新興經濟體更重要。

“對創業者而言,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發展一個富於搭橋性社交資本的個人網絡非常重要,但也說明在不同的時點以及不同的行業和國家需要各不相同的人脈網絡策略。

“對研究者而言,將來,與其繼續將不同的社交資本維度投入‘賽馬’,看哪個維度作用更大,似乎還不如進一步構建小公司語境下社交資本的權變理論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