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年9月27日
国家完善碳市场 香港宜把握机遇
蔡达铭
科大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
极端天气近年频密出现。暴风雨、水灾、热浪和旱灾等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破坏性;更令人忧虑的是,长期气候变化有恶化迹象。据《自然》杂志8月下旬发表的一篇文章(Emerging evidence of abrupt changes in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警告,南极洲的海水、海洋和生态系统迅速改变。科学家发现,自2014年以来,南极海冰平均收缩了120公里,退缩速度是近50年北极海冰收缩速度的三倍。按当前趋势,南极可能比北极更早出现夏季无冰,这将加速南极及更广泛区域变暖。
「实体风险」与「转型风险」
从目前种种迹象看,极端天气事件和长期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威胁,双双变本加厉,对企业产生两个主要层面的影响。其一是「实体风险」(Physical risk)损失,如飓风、洪水极端天气事件等,员工未能上班工作,令机构的生产力下降;也可能影响到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如发货受阻等,对企业的物理资产和营运造成直接影响。
其二,关乎地球长期气候变暖。我们称之为「转型风险」(transition risk),这是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因监管政策、法律、技术、市场变化以至企业形象等各方面受到的冲击风险,如政府实施碳税,或导致成本上升;或消费者对环保产品偏好改变而影响营收等。企业或机构要重新检视自身组织生产的流程,以低碳技术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
目前,对上市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披露的要求,覆盖的范畴包括「范围一」(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要求企业或机构清楚披露其碳足迹,不过,从目前情况观察,「范围三」的碳足迹披露仍有不少上市公司未能做到,情况有需要作出改进。
大型企业可促进供货商减排
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大家的焦点,都放在大型公司身上。笔者相信,要求上市大型企业的「范围三」碳足迹作出披露,在这个要求下,基于大型公司组织生产或服务都需要供货商,一旦需要在「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ESG)报告中披露,这些大型公司或会要求供货商也必须满足碳减排放,这样一来,由大型公司遵守「范围三」碳排放披露的同时,也无疑在推动中小型公司或机构在同步推行碳减排放,实在是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碳减排放方面,据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于8月下旬在韩国釜山出席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能源部长会议时透露,截至2022年,香港以2005年为基准年,总体能源强度已降低超过30%。过去二十年,虽然本地用电量增长了15%,但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分别减少了98%、77%和86%。香港已于2014年碳达峰,相较高峰,目前碳排放量已减少了约四分之一,反映香港在碳减排目标上,不断取得可观成果。
碳市场日益受重视
近年,利用市场机制力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市场,愈来愈受到各方重视,据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于2021年推出了全国碳排放计划(ETS),建立起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履行责任,以及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在香港,香港交易所于2022年底推出了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支持市场进行高效和透明的碳信用产品和工具交易。 Core Climate 作为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允许企业交易、结算及注销碳信用额度,并采用国际认证标准,如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尽管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与地理优势,但碳交易量仍偏低,部分原因是尚未与中国内地碳交易所接轨。不过,凭借香港金融基础与区域定位,已具备成为碳信用主流金融工具的潜力。笔者相信,Core Climate平台有潜力为未来的碳金融生态奠定基础。
国家加速完善全国碳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意见》从制度体系构建、覆算核查规范、监督管理强化以及第三方机构治理等多个维度全面发力,为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与透明度提供了坚实保障,有效压缩数据造假空间,促进相关第三方机构健康发展。很显然,当前碳市场相关专业服务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香港把握难得发展机遇
香港作为金融及专业服务中心,碳市场相关专业服务迎来的机遇实在不容错过。据博鳌亚洲论坛今年3月底举行年会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5年度报告应对气候变化:亚洲推进绿色发展》(下称《博鳌报告》)称,亚洲有望成为碳交易的核心枢纽。《博鳌报告》指出,碳市场为绿色转型提供主要的融资机会。预计到2050年,对碳抵消的需求将达到每年52亿吨二氧化碳。
可以说,香港应该把握当前国家提升全国碳市场国际影响力的机遇,加强与内地的联通和合作,发展成为中国碳市场走向国际的重要平台,通过推动内地与国际碳市场接轨,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促进碳减排的全球化合作,积极推进香港发展成碳交易及绿色融资与生态的枢纽。
如今国家积极推动全国碳市场加强国际影响力,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好为香港促进Core Climate发展,以及发展成为绿色融资和投资中心、中国与世界碳市场的「绿色桥梁」提供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