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9月27日

國家完善碳市場 香港宜把握機遇

蔡達銘

科大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

極端天氣近年頻密出現。暴風雨、水災、熱浪和旱災等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破壞性;更令人憂慮的是,長期氣候變化有惡化迹象。據《自然》雜誌8月下旬發表的一篇文章(Emerging evidence of abrupt changes in the Antarctic environment)警告,南極洲的海水、海洋和生態系統迅速改變。科學家發現,自2014年以來,南極海冰平均收縮了120公里,退縮速度是近50年北極海冰收縮速度的三倍。按當前趨勢,南極可能比北極更早出現夏季無冰,這將加速南極及更廣泛區域變暖。

「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

從目前種種迹象看,極端天氣事件和長期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威脅,雙雙變本加厲,對企業產生兩個主要層面的影響。其一是「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損失,如颶風、洪水極端天氣事件等,員工未能上班工作,令機構的生產力下降;也可能影響到供應鏈的正常運作,如發貨受阻等,對企業的物理資產和營運造成直接影響。

其二,關乎地球長期氣候變暖。我們稱之為「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這是企業在向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因監管政策、法律、技術、市場變化以至企業形象等各方面受到的衝擊風險,如政府實施碳稅,或導致成本上升;或消費者對環保產品偏好改變而影響營收等。企業或機構要重新檢視自身組織生產的流程,以低碳技術進行生產或提供服務。

目前,對上市公司溫室氣體排放披露的要求,覆蓋的範疇包括「範圍一」(直接溫室氣體排放)、「範圍二」(電力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範圍三」(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要求企業或機構清楚披露其碳足迹,不過,從目前情況觀察,「範圍三」的碳足迹披露仍有不少上市公司未能做到,情況有需要作出改進。

大型企業可促進供應商減排

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大家的焦點,都放在大型公司身上。筆者相信,要求上市大型企業的「範圍三」碳足迹作出披露,在這個要求下,基於大型公司組織生產或服務都需要供應商,一旦需要在「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報告中披露,這些大型公司或會要求供應商也必須滿足碳減排放,這樣一來,由大型公司遵守「範圍三」碳排放披露的同時,也無疑在推動中小型公司或機構在同步推行碳減排放,實在是朝良好的方向發展。

在碳減排放方面,據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於8月下旬在韓國釜山出席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能源部長會議時透露,截至2022年,香港以2005年為基準年,總體能源強度已降低超過30%。過去二十年,雖然本地用電量增長了15%,但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分別減少了98%、77%和86%。香港已於2014年碳達峰,相較高峰,目前碳排放量已減少了約四分之一,反映香港在碳減排目標上,不斷取得可觀成果。

碳市場日益受重視

近年,利用市場機制力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碳市場,愈來愈受到各方重視,據此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向全面綠色轉型。2020年9月,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宣布,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於2021年推出了全國碳排放計劃(ETS),建立起強制減排責任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要求重點排放單位履行責任,以及激勵社會自主減排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

在香港,香港交易所於2022年底推出了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支持市場進行高效和透明的碳信用產品和工具交易。 Core Climate 作為自願減排交易平台,允許企業交易、結算及註銷碳信用額度,並採用國際認證標準,如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儘管香港擁有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與地理優勢,但碳交易量仍偏低,部分原因是尚未與中國內地碳交易所接軌。不過,憑藉香港金融基礎與區域定位,已具備成為碳信用主流金融工具的潛力。筆者相信,Core Climate平台有潛力為未來的碳金融生態奠定基礎。

國家加速完善全國碳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8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推動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碳市場。《意見》從制度體系構建、覆算核查規範、監督管理強化以及第三方機構治理等多個維度全面發力,為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與透明度提供了堅實保障,有效壓縮數據造假空間,促進相關第三方機構健康發展。很顯然,當前碳市場相關專業服務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香港把握難得發展機遇

香港作為金融及專業服務中心,碳市場相關專業服務迎來的機遇實在不容錯過。據博鰲亞洲論壇今年3月底舉行年會所發佈的《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5年度報告應對氣候變化:亞洲推進綠色發展》(下稱《博鰲報告》)稱,亞洲有望成為碳交易的核心樞紐。《博鰲報告》指出,碳市場為綠色轉型提供主要的融資機會。預計到2050年,對碳抵消的需求將達到每年52億噸二氧化碳。

可以說,香港應該把握當前國家提升全國碳市場國際影響力的機遇,加強與內地的聯通和合作,發展成為中國碳市場走向國際的重要平台,通過推動內地與國際碳市場接軌,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的碳交易市場,促進碳減排的全球化合作,積極推進香港發展成碳交易及綠色融資與生態的樞紐。

如今國家積極推動全國碳市場加強國際影響力,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正好為香港促進Core Climate發展,以及發展成為綠色融資和投資中心、中國與世界碳市場的「綠色橋樑」提供機遇!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