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年8月22日
酷热异常 碳密集型公司股价受压
蔡达铭
科大商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
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强调全球变暖是「骗局」,他今年初重返白宫执政后,推动落实一项「大而美」的减税及支出法案」。该法案表明在2027年底前,逐步取消对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税收优惠及补贴。
事实上,特朗普首任总统其间,已表露出对气候变暖的消极政策态度。他曾于2017年12月28日在推特发推文,谈到当天美国东部预计将遭遇异常寒冷天气侵袭 ,以讥讽口吻说,只需「穿暖和点儿吧」,不必浪费美国金钱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此推文随即遭《纽约时报》记者Pierre Louis批评,指特朗普把「天气」和「气候」混淆,不该用单次的寒冷天气现象,去否定全球气候变暖。
很显然,天气是短期局部气象,但气候变暖则是长期全球的平均变化趋势,然而这个趋势通常在个人感知的层面并不明显。
应对气候变暖需集体行动
笔者有一项研究,透过考察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Attention)和当地股票价格变化,去检测人们对当地异常气温的反应,并进一步探讨其后续行为,基于投资者会根据他们的信念进行股票交易,从而影响到股价。值得强调一点,人类的集体信念和努力,是气候政策和行动有效性重要决定因素。笔者通过这项研究,主旨是去揭示公众对全球变暖的集体认知和行动。
基于人们的注意力有限,并更容易关注那些为人瞩目的天气事件和个人体验,而当地天气状况无疑是人们的第一手经验,且当地天气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传播渠道和媒体加以放大。因此,当地极端气温可以作为「警钟」,提醒投资者关注气候变化。笔者以「全球变暖」主题的月度谷歌搜索量指数 (SV I) ,来衡量人们的关注度。
研究分两步进行实证:第一组测试人们在经历异常温暖的天气时,是否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第二组考察这种经历是否会影响金融市场。基于本土偏好,当地股票的价格会受到当地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
笔者从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 (NCDC) 制作的全球地面日数据汇总 (Global Surface Summary of Day Data) 中获取每日天气数据;此外,收集了1973年至2017年74个主要证券交易所的所在城市每日数据。测试期是2001年至2017年,当时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现象。有关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不在本文阐述,而集中讨论研究发现和结果(有兴趣详阅该项研究的读者,可参考笔者的研究论文”Attention to Global Warming”)。
高温异常引发关注
扼要言之,当人们经历当地气温异常升高时,会更积极关注气候变化(表现为「全球变暖」相关谷歌搜索量的增加)。不过,这种关注度的提升,反映公众对气候风险的认知,更容易受显著天气事件(如高温)的影响,而非长期的气候科学数据。研究发现,在金融市场,在异常温暖天气下,碳密集型企业的股票表现逊于低碳排放企业。散户投资者——而非机构投资者——抛售碳密集型股票,但这种行为更多是基于对短期天气事件的反应,而非基于对企业基本面的理性分析。
根据科学调查文献显示,97%-98%的科学家一致认为,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尽管这些科学事实「铁证如山」,但并非所有人都认真对待气候风险,并积极加以应对。有一项美国调查估算,只有70%成年人相信,全球变暖正在发生,40%人认为全球变暖会对他们个人造成危害。
碳密集公司股票受压
看深一层,全球变暖是一个重要的长期问题,需要人类的集体行动,而非仅依靠气候科学家来应对。笔者这项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共识与公众信念之间出现差异,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注意力有限。气候风险的影响,在天气正常时期往往被忽视,因为人们关注的,多是引人注目的个别天气事件和个人体验。
总括来说,当地气温异常温暖时,人们会向上修正自己的信念,体现在「全球变暖」主题的谷歌搜索活动更加活跃。在金融市场中,碳密集型企业于该交易城市气温高于正常水平的月份,表现欠佳。散户投资者往往基于对短期天气事件的反应,而非据企业基本面的理性分析,抛售碳密集型股票,估计此举是在炎热的日子,人们较易联想到高碳排放活动带来全球暖化现象,潜意识地转向支持低排放行业。
有效教育气候风险之道
研究发垷气候风险在正常时期容易被忽视,而显著天气事件(如高温)能短暂唤醒关注。对政策制订者来说,要提高公众意识和气候宣传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建议制定缩小科学界与公众之间信息差距的政策。例如,芬兰向外公布了高分辨率洪水地图后,人们对洪水风险的警惕性担忧有所增加。尽管政府和环保组织无法改变当地天气状况,但他们可以对公众进行气候风险教育。我们研究结果表明,与个人和显著体验相关的方法(例如,模拟极端天气事件、潜在海平面上升地图等)会更为有效。当总体信念和认知更接近科学共识时,我们预计当地异常气温与关注度及股价之间的联系会减弱,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将更具组织性,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