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8月22日
酷熱異常 碳密集型公司股價受壓
蔡達銘
科大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強調全球變暖是「騙局」,他今年初重返白宮執政後,推動落實一項「大而美」的減稅及支出法案」。該法案表明在2027年底前,逐步取消對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的稅收優惠及補貼。
事實上,特朗普首任總統其間,已表露出對氣候變暖的消極政策態度。他曾於2017年12月28日在推特發推文,談到當天美國東部預計將遭遇異常寒冷天氣侵襲 ,以譏諷口吻說,只需「穿暖和點兒吧」,不必浪費美國金錢去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此推文隨即遭《紐約時報》記者Pierre Louis批評,指特朗普把「天氣」和「氣候」混淆,不該用單次的寒冷天氣現象,去否定全球氣候變暖。
很顯然,天氣是短期局部氣象,但氣候變暖則是長期全球的平均變化趨勢,然而這個趨勢通常在個人感知的層面並不明顯。
應對氣候變暖需集體行動
筆者有一項研究,透過考察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Attention)和當地股票價格變化,去檢測人們對當地異常氣溫的反應,並進一步探討其後續行為,基於投資者會根據他們的信念進行股票交易,從而影響到股價。值得強調一點,人類的集體信念和努力,是氣候政策和行動有效性重要決定因素。筆者通過這項研究,主旨是去揭示公眾對全球變暖的集體認知和行動。
基於人們的注意力有限,並更容易關注那些為人矚目的天氣事件和個人體驗,而當地天氣狀況無疑是人們的第一手經驗,且當地天氣的影響,還可以通過傳播渠道和媒體加以放大。因此,當地極端氣溫可以作為「警鐘」,提醒投資者關注氣候變化。筆者以「全球變暖」主題的月度谷歌搜索量指數 (SV I) ,來衡量人們的關注度。
研究分兩步進行實証:第一組測試人們在經歷異常溫暖的天氣時,是否會更加關注氣候變化。第二組考察這種經歷是否會影響金融市場。基於本土偏好,當地股票的價格會受到當地投資者交易行為的影響。
筆者從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 (NCDC) 製作的全球地面日數據匯總 (Global Surface Summary of Day Data) 中獲取每日天氣數據;此外,收集了1973年至2017年74個主要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城市每日數據。測試期是2001年至2017年,當時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現象。有關研究樣本和研究方法,不在本文闡述,而集中討論研究發現和結果(有興趣詳閱該項研究的讀者,可參考筆者的研究論文”Attention to Global Warming”)。
高溫異常引發關注
扼要言之,當人們經歷當地氣溫異常升高時,會更積極關注氣候變化(表現為「全球變暖」相關谷歌搜索量的增加)。不過,這種關注度的提升,反映公眾對氣候風險的認知,更容易受顯著天氣事件(如高溫)的影響,而非長期的氣候科學數據。研究發現,在金融市場,在異常溫暖天氣下,碳密集型企業的股票表現遜於低碳排放企業。散戶投資者——而非機構投資者——拋售碳密集型股票,但這種行為更多是基於對短期天氣事件的反應,而非基於對企業基本面的理性分析。
根據科學調查文獻顯示,97%-98%的科學家一致認為,人類活動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儘管這些科學事實「鐵證如山」,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真對待氣候風險,並積極加以應對。有一項美國調查估算,只有70%成年人相信,全球變暖正在發生,40%人認為全球變暖會對他們個人造成危害。
碳密集公司股票受壓
看深一層,全球變暖是一個重要的長期問題,需要人類的集體行動,而非僅依靠氣候科學家來應對。筆者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科學共識與公眾信念之間出現差異,原因之一,是人們的注意力有限。氣候風險的影響,在天氣正常時期往往被忽視,因為人們關注的,多是引人注目的個別天氣事件和個人體驗。
總括來說,當地氣溫異常溫暖時,人們會向上修正自己的信念,體現在「全球變暖」主題的谷歌搜索活動更加活躍。在金融市場中,碳密集型企業於該交易城市氣溫高於正常水平的月份,表現欠佳。散戶投資者往往基於對短期天氣事件的反應,而非據企業基本面的理性分析,拋售碳密集型股票,估計此舉是在炎熱的日子,人們較易聯想到高碳排放活動帶來全球暖化現象,潛意識地轉向支持低排放行業。
有效教育氣候風險之道
研究發垷氣候風險在正常時期容易被忽視,而顯著天氣事件(如高溫)能短暫喚醒關注。對政策制訂者來說,要提高公眾意識和氣候宣傳活動的有效性,我們建議制定縮小科學界與公眾之間信息差距的政策。例如,芬蘭向外公佈了高分辨率洪水地圖後,人們對洪水風險的警惕性擔憂有所增加。儘管政府和環保組織無法改變當地天氣狀況,但他們可以對公眾進行氣候風險教育。我們研究結果表明,與個人和顯著體驗相關的方法(例如,模擬極端天氣事件、潛在海平面上升地圖等)會更為有效。當總體信念和認知更接近科學共識時,我們預計當地異常氣溫與關注度及股價之間的聯繫會減弱,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將更具組織性,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