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年7月25日

酷热天气破坏游兴 警觉冲击未雨绸缪

林亨洙

科大商学院商业及社会信息分析中心访问学者

吴晓雯

科大商学院商业及社会信息分析中心副经理

根据慧科-科大旅游指数的大数据分析, 8月内地赴港旅客访问量呈现增长态势。分析最近这一轮增长,主要由香港独特的文化吸引力、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具有竞争力的旅行成本共同推动。这些因素,给我们在考虑如何推动入境旅游「质与量齐升」提供一定启迪。

然而,季节性气候因素与本地服务体验等挑战仍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增长,亟需业界重视并寻求改善之道。

文化娱乐:香港的核心吸引力

大数据分析指出,香港的文化娱乐内容是吸引内地旅客的首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流行文化盛事。顶级艺人的演唱会是拉动旅游的强大引擎。例如,上月周杰伦和林俊杰的演唱会,吸引了大量歌迷专程赴港,即使遭遇票务问题,旅客「重新找票务买」的热情也证明此类活动的巨大市场号召力。8月份更有G-Dragon、邓紫棋等知名艺人举办演唱会,相信会吸引大量粉丝来港,带动旅游消费。

第二,情感与文化的共鸣。根据社交媒体帖文的统计和分析,香港经典的电影文化赋予这个城市独特的魅力。大量旅客在帖文上欣然表示亲身体验「王家卫电影里的香港」,完成了一场「港片梦」,对电影「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堕落天使」里的一些场景向往一游,纷纷到尖沙咀重庆大厦,中环砵甸乍街(石板街)、士丹利街、嘉咸市集和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等现场,亲身作出旅游体会。这种深度的情感连接,是其他旅游目的地难以复制的优势。所以,如何充份利用这种情感与文化共鸣等因素,化成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值得深度探索。

交通与价格成出行催化剂

另一方面,数据分析显示,便捷的交通和具有吸引力的价格,是促使潜在旅客下定决心出行的关键。首先,交通便利性和高效的交通网络,为旅客提供了可靠的出行保障。其次,高性价比的旅行成本,是激发起旅客入境旅游的催化剂。

我们看到,近期社交媒体上关于「7-9月是香港旅行的淡季」的讨论,使得酒店价格出现了显著下调。有信息显示「酒店价格集体暴降54%」,这显著降低了旅行成本,吸引大量对价格敏感的年轻游客和家庭,有效刺激了旅游人境人次「数量」。

亟待解决的挑战:气候与服务体验

尽管整体趋势向好,以下两大因素正对游客体验和市场口碑产生负面影响:

1. 季节性气候问题

香港夏季的酷热天气直接影响旅游体验。有旅客在社交媒体上抱怨香港天气「炎热」,并表示连续数天的「暴晒!!!!回到酒店的时候感觉自己(肤色)黑了两个度!」帖文得到附和。这种不适的身体感受,直接降低旅行的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酷热对旅游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欧洲多国包括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正遭受猛烈的热浪袭击,这股酷热给游客带来了挑战。许多热门旅游活动包括户外观光和游览,都因高温而受影响。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因极端酷热天气而暂时关闭。在西班牙马德里和葡萄牙里斯本等城市,大量游客选择室内活动、有空调的购物中心和博物馆,而不是在户外观光。这种转变,正在冲击那些依赖户外景点和城市导览的旅游业城市。

近年,本地入境旅客愈来愈多旅客偏向「野外旅游」,走访香港的特色山径。因此,本港旅游业界各持份方,在制订提升香港入境旅游「质量齐升」的策略时,也有必要把极端酷热天气因素考虑在内。在热门旅游的户外空旷热点或场景,设置降温冷却站、遮阳步行道和绿色公园等,建构健康安全,适宜游览的旅游环境,而旅行社或需要提供与天气相关的弹性退款政策等,及早未雨绸缪。

2. 服务体验影响口碑

部分游客反映的不愉快经历值得警惕:因不熟悉本地习惯(如「坐公交下车需要按铃」)遭司机斥责;在消费或游乐场所,可能因语言问题遭遇服务人员「翻白眼」等不友好的对待。甚至部分旅客表达了「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友善,会换来别人无厘头地轻蔑」的困惑与难过。这些帖子所展示的负面旅游经历,显著影响「再度入境旅游」动机和行为。

总结与建议

本轮内地赴港旅游增长,是有赖香港自身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与高性价比优势合力作用的结果。为保持这一良好势头,建议从三方面着手:

  1. 深化文化优势:系统开发影视旅游路线,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2.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服务业培训,建立多语言服务标准;
  3. 应对气候挑战: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

唯有在发挥现有优势的同时,积极解决体验痛点,才能将潜在的口碑危机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动力,真正实现香港旅游业的「质与量齐升」。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