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7月25日
酷熱天氣破壞遊興 警覺衝擊未雨綢繆
林亨洙
科大商學院商業及社會資訊分析中心訪問學者
吳曉雯
科大商學院商業及社會資訊分析中心副經理
根據慧科-科大旅遊指數的大數據分析, 8月內地赴港旅客訪問量呈現增長態勢。分析最近這一輪增長,主要由香港獨特的文化吸引力、便捷的交通網絡以及具有競爭力的旅行成本共同推動。這些因素,給我們在考量如何推動入境旅遊「質與量齊升」提供一定啟迪。
然而,季節性氣候因素與本地服務體驗等挑戰仍制約著市場的進一步增長,亟需業界重視並尋求改善之道。
文化娛樂:香港的核心吸引力
大數據分析指出,香港的文化娛樂內容是吸引內地旅客的首要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流行文化盛事。頂級藝人的演唱會是拉動旅遊的強大引擎。例如,上月周杰倫和林俊傑的演唱會,吸引了大量歌迷專程赴港,即使遭遇票務問題,旅客「重新找票務買」的熱情也證明此類活動的巨大市場號召力。8月份更有G-Dragon、鄧紫棋等知名藝人舉辦演唱會,相信會吸引大量粉絲來港,帶動旅遊消費。
第二,情感與文化的共鳴。根據社交媒體帖文的統計和分析,香港經典的電影文化賦予這個城市獨特的魅力。大量旅客在帖文上欣然表示親身體驗「王家衛電影裡的香港」,完成了一場「港片夢」,對電影「重慶森林」、「花樣年華」,「墮落天使」裡的一些場景嚮往一遊,紛紛到尖沙咀重慶大廈,中環砵甸乍街(石板街)、士丹利街、嘉咸市集和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等現場,親身作出旅遊體會。這種深度的情感連接,是其他旅遊目的地難以複製的優勢。所以,如何充份利用這種情感與文化共鳴等因素,化成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是值得深度探索。
交通與價格成出行催化劑
另一方面,數據分析顯示,便捷的交通和具有吸引力的價格,是促使潛在旅客下定決心出行的關鍵。首先,交通便利性和高效的交通網絡,為旅客提供了可靠的出行保障。其次,高性價比的旅行成本,是激發起旅客入境旅遊的催化劑。
我們看到,近期社交媒體上關於「7-9月是香港旅行的淡季」的討論,使得酒店價格出現了顯著下調。有信息顯示「酒店價格集體暴降54%」,這顯著降低了旅行成本,吸引大量對價格敏感的年輕遊客和家庭,有效刺激了旅遊人境人次「數量」。
亟待解決的挑戰:氣候與服務體驗
儘管整體趨勢向好,以下兩大因素正對遊客體驗和市場口碑產生負面影響:
1. 季節性氣候問題
香港夏季的酷熱天氣直接影響旅遊體驗。有旅客在社交媒體上抱怨香港天氣「炎熱」,並表示連續數天的「暴曬!!!!回到酒店的時候感覺自己(膚色)黑了兩個度!」帖文得到附和。這種不適的身體感受,直接降低旅行的滿意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酷熱對旅遊業的影響不容忽視。
目前歐洲多國包括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正遭受猛烈的熱浪襲擊,這股酷熱給遊客帶來了挑戰。許多熱門旅遊活動包括戶外觀光和遊覽,都因高溫而受影響。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因極端酷熱天氣而暫時關閉。在西班牙馬德里和葡萄牙里斯本等城市,大量遊客選擇室內活動、有空調的購物中心和博物館,而不是在戶外觀光。這種轉變,正在衝擊那些依賴戶外景點和城市導覽的旅遊業城市。
近年,本地入境旅客愈來愈多旅客偏向「野外旅遊」,走訪香港的特色山徑。因此,本港旅遊業界各持份方,在制訂提升香港入境旅遊「質量齊升」的策略時,也有必要把極端酷熱天氣因素考慮在內。在熱門旅遊的戶外空曠熱點或場景,設置降溫冷卻站、遮陽步行道和綠色公園等,建構健康安全,適宜遊覽的旅遊環境,而旅行社或需要提供與天氣相關的彈性退款政策等,及早未雨綢繆。
2. 服務體驗影響口碑
部分遊客反映的不愉快經歷值得警惕:因不熟悉本地習慣(如「坐公交下車需要按鈴」)遭司機斥責;在消費或遊樂場所,可能因語言問題遭遇服務人員「翻白眼」等不友好的對待。甚至部分旅客表達了「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友善,會換來別人無釐頭地輕蔑」的困惑與難過。這些帖子所展示的負面旅遊經歷,顯著影響「再度入境旅遊」動機和行為。
總結與建議
本輪內地赴港旅遊增長,是有賴香港自身強大的文化吸引力與高性價比優勢合力作用的結果。為保持這一良好勢頭,建議從三方面著手:
- 深化文化優勢:系統開發影視旅遊路線,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
- 提升服務品質:加強服務業培訓,建立多語言服務標準;
- 應對氣候挑戰: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的氣候適應性,開發多元化旅遊產品。
唯有在發揮現有優勢的同時,積極解決體驗痛點,才能將潛在的口碑危機轉化為持續發展的動力,真正實現香港旅遊業的「質與量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