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7月28日

饵诱锁定用户 过度竞争无赢家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近日,内地多个行业包括外卖平台爆发价格战,过度竞争的「内卷」情况恶化,以大量资金补贴进行营运,引起了中央关注。国家发改委和市场监管总局 7月下旬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告,提出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

对于外卖平台以巨资补贴,甚至不惜发起「零元购」,以刺激消费流量,挤压竞争对手。国家市监总局约谈了阿里旗下的饿了么、美团和京东三家主要网络外送平台,要求其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停止非理性补贴。

很显然,外卖平台的补贴恶性竞争,对餐饮企业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陷入了「不参与则无流量,参与则破价亏损」的恶性循理;与此同时,订单激增,亦会引发配送系统崩溃,货品迟迟不达,令消费者体验恶化,以至宁愿放弃所购食品,造成巨大浪费。这种补贴经营模式带来不少隐忧,而且最终也会损及整体经济发展。

诚然,在平台创始发展初期,利用补贴手段,快速建立人数众多的用户群,取得「网络效应」,形成基础规模而站稳了发展阵脚,在此基础上,通过「群聚效应」(critical mass),进一步扩大用户数量规模,最终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盈利的生态模式,这种商业发展策略本无可厚非。

定价丧失公平性与有效性

不过,目前出现的「内卷」补贴,实在是一种恶性竞争,不仅把实力较弱的经营体挤压出市场,当个别企业独大后,形成垄断经营,便有机会破坏市场机制定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且造成非公平竞争商业环境。一旦定价(Pricing)失去竞争性的本质,势必损害到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活力。

用「锁定机制」绑牢用户

以信息科技(IT)行业来说,笔者记得,IT从业员早于二十多年前,已提出平台竞争策略的一种方式——透过大量补贴,甚至向用户提供免费使用一些软件,以此为饵,吸引用户加入,并以此作为「锁定」用户手段,把平台与用户的关系紧扣一起,牢不可分。

看深一层,很多IT产品或服务有一个特色,就是其使用的「转移成本」 (Switching Costs)相对高昂。这些成本不仅包含金钱成本,往往也有时间成本,甚至人力成本,令用户转移使用的选择权受到制约,反过来,则成为产品或服务供货商本身的有利竞争优势。

举例来说,我们在云端上储存了大量数据(云端平台往往以一定储存空间容量,给潜在用户免费使用,作为吸引用户加入的「锁定机制」策略),日后,当用户拟转移到另一云端,基于转移成本高,包括重新整理数据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更改客户端所有界面等成本,代价不菲,令用户的退出选择权无从发挥。

警惕免费使用之饵

事实上,过去不少大企业的竞争手法,以「免费」为饵,诱使用户加入,一旦把用户牢牢销定在平台后,便不断加价。这种经营策略,在互联网兴起的年代,一度十分流行。记得当时互联网入门网站,纷纷向用户提供免费电邮服务。当绑定用户后,往往以容量空间已超出使用限量为由,向用户提出加价要求。

笔者也曾在工作上尝过平台这种「锁定策略」滋味。平台服务供货商开始时,以非常廉宜的价格甚至免费,提供大量使用储存空间,以此饵诱,但最终以各种理由,如环保、商业运作成本等,大幅提高服务收费。惟用户已被「锁定」,身不由己,「肉在砧板上」,只好无奈就范。

羊毛出在羊身上

为什么笔者花笔墨,来讨论IT界过往这种经营策略?因为这跟当前内地平台的补贴恶性竞争有共通之处,即平台透过补贴所形成的低价,吸引顾客,增加消费流量的同时,「锁定」了大量用户,挤压竞争对手出局,当日后独大经营,再把货品或服务重新定价,从大量用户身上,取回较过往补贴成本更高的收益。这种经营模式,常见于科技行业。这一点,正正是为什么政府需要设立反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和法规,去纠正市场竞争不足,包括「转移成本」高昂的原因;设法消除恶性竞争,以保证市场能够健康发展。可以说,过度的非良性竞争,其实没有赢家,经营手法也不可取;过度竞争的偏差,亦容易把发展引入岐途。

对用户来说,羊毛始终出在羊身上,当平台以显性或隐性补贴手法,向用户提供服务,壮大自己,用户便需要注意。笔者在此提出一个指引性分析,供读者参考,即当大家考虑是否加入某一个平台时,无论加入的优惠多么吸引,需要考虑的重点,是日后选择终止服务退出机制的有效性。若退出条件,落实困难重重,成本高昂,则这个平台提供补贴的廉价服务,用户是否采用,切记「三思而后行」。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