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7月28日

餌誘鎖定用戶 過度競爭無贏家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近日,內地多個行業包括外賣平台爆發價格戰,過度競爭的「內捲」情況惡化,以大量資金補貼進行營運,引起了中央關注。國家發改委和市場監管總局 7月下旬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公告,提出完善低價傾銷的認定標準,規範市場價格秩序,治理內捲式競爭。

對於外賣平台以巨資補貼,甚至不惜發起「零元購」,以刺激消費流量,擠壓競爭對手。國家市監總局約談了阿里旗下的餓了麼、美團和京東三家主要網路外送平台,要求其嚴格遵守「電子商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停止非理性補貼。

很顯然,外賣平台的補貼惡性競爭,對餐飲企業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陷入了「不參與則無流量,參與則破價虧損」的惡性循理;與此同時,訂單激增,亦會引發配送系統崩潰,貨品遲遲不達,令消費者體驗惡化,以至寧願放棄所購食品,造成巨大浪費。這種補貼經營模式帶來不少隱憂,而且最終也會損及整體經濟發展。

誠然,在平台創始發展初期,利用補貼手段,快速建立人數眾多的用戶群,取得「網絡效應」,形成基礎規模而站穩了發展陣腳,在此基礎上,通過「群聚效應」(critical mass),進一步擴大用戶數量規模,最終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盈利的生態模式,這種商業發展策略本無可厚非。

定價喪失公平性與有效性

不過,目前出現的「內捲」補貼,實在是一種惡性競爭,不僅把實力較弱的經營體擠壓出市場,當個別企業獨大後,形成壟斷經營,便有機會破壞市場機制定價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且造成非公平競爭商業環境。一旦定價(Pricing)失去競爭性的本質,勢必損害到企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和活力。

用「鎖定機制」綁牢用戶

以資訊科技(IT)行業來說,筆者記得,IT從業員早於二十多年前,已提出平台競爭策略的一種方式——透過大量補貼,甚至向用戶提供免費使用一些軟件,以此為餌,吸引用戶加入,並以此作為「鎖定」用戶手段,把平台與用戶的關係緊扣一起,牢不可分。

看深一層,很多IT產品或服務有一個特色,就是其使用的「轉移成本」 (Switching Costs)相對高昂。這些成本不僅包含金錢成本,往往也有時間成本,甚至人力成本,令用戶轉移使用的選擇權受到制約,反過來,則成為產品或服務供應商本身的有利競爭優勢。

舉例來說,我們在雲端上儲存了大量數據(雲端平台往往以一定儲存空間容量,給潛在用戶免費使用,作為吸引用戶加入的「鎖定機制」策略),日後,當用戶擬轉移到另一雲端,基於轉移成本高,包括重新整理數據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以及更改用戶端所有界面等成本,代價不菲,令用戶的退出選擇權無從發揮。

警惕免費使用之餌

事實上,過去不少大企業的競爭手法,以「免費」為餌,誘使用戶加入,一旦把用戶牢牢銷定在平台後,便不斷加價。這種經營策略,在互聯網興起的年代,一度十分流行。記得當時互聯網入門網站,紛紛向用戶提供免費電郵服務。當綁定用戶後,往往以容量空間已超出使用限量為由,向用戶提出加價要求。

筆者也曾在工作上嚐過平台這種「鎖定策略」滋味。平台服務供應商開始時,以非常廉宜的價格甚至免費,提供大量使用儲存空間,以此餌誘,但最終以各種理由,如環保、商業運作成本等,大幅提高服務收費。惟用戶已被「鎖定」,身不由己,「肉在砧板上」,只好無奈就範。

羊毛出在羊身上

為什麼筆者花筆墨,來討論IT界過往這種經營策略?因為這跟當前內地平台的補貼惡性競爭有共通之處,即平台透過補貼所形成的低價,吸引顧客,增加消費流量的同時,「鎖定」了大量用戶,擠壓競爭對手出局,當日後獨大經營,再把貨品或服務重新定價,從大量用戶身上,取回較過往補貼成本更高的收益。這種經營模式,常見於科技行業。這一點,正正是為什麼政府需要設立反壟斷、促進競爭的政策和法規,去糾正市場競爭不足,包括「轉移成本」高昂的原因;設法消除惡性競爭,以保証市場能夠健康發展。可以說,過度的非良性競爭,其實沒有贏家,經營手法也不可取;過度競爭的偏差,亦容易把發展引入岐途。

對用戶來說,羊毛始終出在羊身上,當平台以顯性或隱性補貼手法,向用戶提供服務,壯大自己,用戶便需要注意。筆者在此提出一個指引性分析,供讀者參考,即當大家考慮是否加入某一個平台時,無論加入的優惠多麼吸引,需要考量的重點,是日後選擇終止服務退出機制的有效性。若退出條件,落實困難重重,成本高昂,則這個平台提供補貼的廉價服務,用戶是否採用,切記「三思而後行」。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