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6月2日

包容二次创作 保护原创世界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OpenAI 旗下 ChatGPT 近日推出更为强大的图像生成功能,可生出多样画风,如美式漫画风、日本怀旧风、Jellycat风、阿森一族风、吉卜力风等。不少用户瞬将图片转换为仿似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动画工作室的吉卜力风格,使社群近日充斥大量吉卜力风格的AI图。有人质疑,如此产图,未经原创作者同意便使用其作品当作制图模型,是否侵犯了创作者的版权?

媒体引述知识产权律师指出,这些AI生成图像,目前在法律上处于灰色地带,由于「风格」并未受到版权明确保护,因而透过AI生成「看似」像吉卜力电影的图像,似乎并未违法。很显然,版权争议的本质,牵涉在原创作品基础上的再次创作问题。

划清原创与二次创作界线

记得动画大师宫崎骏曾公开反对人工智能参与创作。于2016 年,他观看了一段 AI 生成动画展示后表示:「我根本不想把这项技术跟我的工作结合,我认为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毫不掩饰对AI生图的反感。

这里带出一个AI伦理问题。究竟AI能力的德性边界划在那里?笔者最近看到,不少人其实已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诚然,给创作加入AI进行「创新性」实践,不少人鼓掌欢迎,笔者对此也认为值得支持,因为毕竟可给作品带来更多艺术上的创新可能性。不过,这里也带出一个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如何划清「重新原作」与「二次创作」界线?

「二次创作」的一般定义,是指在一些已经存在的各种艺术及着作品,如文章、图片、影片、或音乐歌曲等之上,加以改编、改变、加添二次创作人的创作,或以其他形式等进行创作。著名法国艺术家杜象(Marcel Duchamp)便有一幅重制达文西名画《蒙罗莉萨》的作品——《带胡须的蒙娜莉萨》,给蒙罗莉萨添加了一朿胡子。

AI闯入人类感性艺术世界

记得10年前,社会其实已对「二次创作」问题进行辩论,究竟法律应否容许「二次创作」,鼓励这种创作?对此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随着今天人工智能技术问世,「机器学习」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二次创作」更为容易。我们看到,AI 不仅从事人类体力劳动工作,如今在人类感性的艺术领域,也清楚看到AI 日益活跃的身影。

在这新时代形势下,社会和法律应该对原创作品——包括原创作者给其心血结晶作品所投入的情感和创作权益,给予多少保护?问题很值得社会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讨论。

笔者认为,AI的艺术原创,正如近日看到,个别机构已开始用AI进行全新的创作。这种全新创作实践,应没有太大争议。记得纽约佳士得于2018年,举办了一场名为「Prints & Multiples」的艺术拍卖会,会上,AI创制的肖像画首次进入了拍卖市场。

清楚看到,如今AI 进入了原来专属于智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世界,这对人类智慧的艺术创作能力产生什么影响?笔者不知道结论。但笔者曾经撰文,以「Chat GPT 给人效率 同步夺去学习机会」为题,分析AI可能对人类学习能力产生下降影响,不过,这个分析结论毕竟是推断性假设。如今AI涉足人类感性的艺术世界,对人类创造力会否产生相似的倒退性影响?笔者并不知道,故对此持相对开放态度。

保护版权 尊重原创

很显然,利用AI进行「二次创作」,与原创性质有所不同,因为「二次创作」是用了其他人先前的原创作品,再借用外部的AI技术力量,甚至不需要那么多费劲工序,就对原作品进行「伸延性」的加工创作。对于这种创作实践值不值得鼓励?笔者抱怀疑态度。因为这种创作,对原创作者给其心血结晶所投入的感情、以及其创作权利是否获得尊重,是一个大疑问。再者,「二次创作」把原创作品的人物角色,用自己的「剧情」延续下去,是否有违原创作者的原意?问题都具争议性。

当然,「二次创作」是否绝对不容许?笔者认为也不必矫枉过正。以往有不少小说的人物角色,为电影或电视剧加以修改创作后,把角色人物的故事延续下去。有些「二次创作」的改编,取得原作者同意,处理好版权问题,但也有「二次创作」未必征得原作者同意。笔者认为,利用AI进行「二次创作」,是否获得原创作者同意,是关键所在。

热情拥抱AI 的反思

也许有人问:原创作者已然身故,怎征得其同意?若非要征得其同意,岂非把AI和「二次创作」作者的「创造力」埋没了?

很显然,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公开广泛讨论。类似问题其实以往也曾在「版权条例」立法过程中辩论过。究竟我们应该对原创作者的版权保护多少年?版权持有人身故多少年,版权的法律保护依然有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需要社会从全面讨论中取得共识。

目前,当大家热情地拥抱AI,同一时间亦需要认真思考,原创作品作者的版权保护和创作权利,保护界线划到什么地方?人类究竟愿意把感性艺术世界的「创作任务」,赋权多少予人工智能?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