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6月2日

包容二次創作 保護原創世界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OpenAI 旗下 ChatGPT 近日推出更為強大的圖像生成功能,可生出多樣畫風,如美式漫畫風、日本懷舊風、Jellycat風、阿森一族風、吉卜力風等。不少用戶瞬將圖片轉換為仿似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動畫工作室的吉卜力風格,使社群近日充斥大量吉卜力風格的AI圖。有人質疑,如此產圖,未經原創作者同意便使用其作品當作製圖模型,是否侵犯了創作者的版權?

媒體引述知識產權律師指出,這些AI生成圖像,目前在法律上處於灰色地帶,由於「風格」並未受到版權明確保護,因而透過AI生成「看似」像吉卜力電影的圖像,似乎並未違法。很顯然,版權爭議的本質,牽涉在原創作品基礎上的再次創作問題。

劃清原創與二次創作界線

記得動畫大師宮崎駿曾公開反對人工智能參與創作。於2016 年,他觀看了一段 AI 生成動畫展示後表示:「我根本不想把這項技術跟我的工作結合,我認為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毫不掩飾對AI生圖的反感。

這裡帶出一個AI倫理問題。究竟AI能力的德性邊界劃在那裡?筆者最近看到,不少人其實已使用人工智能進行藝術創作。誠然,給創作加入AI進行「創新性」實踐,不少人鼓掌歡迎,筆者對此也認為值得支持,因為畢竟可給作品帶來更多藝術上的創新可能性。不過,這裡也帶出一個需要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如何劃清「重新原作」與「二次創作」界線?

「二次創作」的一般定義,是指在一些已經存在的各種藝術及著作品,如文章、圖片、影片、或音樂歌曲等之上,加以改編、改變、加添二次創作人的創作,或以其他形式等進行創作。著名法國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便有一幅重製達文西名畫《蒙羅麗莎》的作品——《帶鬍鬚的蒙娜麗莎》,給蒙羅麗莎添加了一朿鬍子。

AI闖入人類感性藝術世界

記得10年前,社會其實已對「二次創作」問題進行辯論,究竟法律應否容許「二次創作」,鼓勵這種創作?對此有人贊成;但也有人反對。隨着今天人工智能技術問世,「機器學習」智能技術的應用,使「二次創作」更為容易。我們看到,AI 不僅從事人類體力勞動工作,如今在人類感性的藝術領域,也清楚看到AI 日益活躍的身影。

在這新時代形勢下,社會和法律應該對原創作品——包括原創作者給其心血結晶作品所投入的情感和創作權益,給予多少保護?問題很值得社會進行深入和全面的討論。

筆者認為,AI的藝術原創,正如近日看到,個別機構已開始用AI進行全新的創作。這種全新創作實踐,應沒有太大爭議。記得紐約佳士得於2018年,舉辦了一場名為「Prints & Multiples」的藝術拍賣會,會上,AI創製的肖像畫首次進入了拍賣市場。

清楚看到,如今AI 進入了原來專屬於智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世界,這對人類智慧的藝術創作能力產生什麼影響?筆者不知道結論。但筆者曾經撰文,以「Chat GPT 給人效率 同步奪去學習機會」為題,分析AI可能對人類學習能力產生下降影響,不過,這個分析結論畢竟是推斷性假設。如今AI涉足人類感性的藝術世界,對人類創造力會否產生相似的倒退性影響?筆者並不知道,故對此持相對開放態度。

保護版權 尊重原創

很顯然,利用AI進行「二次創作」,與原創性質有所不同,因為「二次創作」是用了其他人先前的原創作品,再借用外部的AI技術力量,甚至不需要那麼多費勁工序,就對原作品進行「伸延性」的加工創作。對於這種創作實踐值不值得鼓勵?筆者抱懷疑態度。因為這種創作,對原創作者給其心血結晶所投入的感情、以及其創作權利是否獲得尊重,是一個大疑問。再者,「二次創作」把原創作品的人物角色,用自己的「劇情」延續下去,是否有違原創作者的原意?問題都具爭議性。

當然,「二次創作」是否絕對不容許?筆者認為也不必矯枉過正。以往有不少小說的人物角色,為電影或電視劇加以修改創作後,把角色人物的故事延續下去。有些「二次創作」的改編,取得原作者同意,處理好版權問題,但也有「二次創作」未必徵得原作者同意。筆者認為,利用AI進行「二次創作」,是否獲得原創作者同意,是關鍵所在。

熱情擁抱AI 的反思

也許有人問:原創作者已然身故,怎徵得其同意?若非要徵得其同意,豈非把AI和「二次創作」作者的「創造力」埋沒了?

很顯然,這個問題需要社會公開廣泛討論。類似問題其實以往也曾在「版權條例」立法過程中辯論過。究竟我們應該對原創作者的版權保護多少年?版權持有人身故多少年,版權的法律保護依然有效?回答這個問題,實在需要社會從全面討論中取得共識。

目前,當大家熱情地擁抱AI,同一時間亦需要認真思考,原創作品作者的版權保護和創作權利,保護界線劃到什麼地方?人類究竟願意把感性藝術世界的「創作任務」,賦權多少予人工智能?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