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年6月6日
旅游锁定消费 突破「穷游」困境
林亨洙
科大商学院商业及社会信息分析中心访问学者
吴晓雯
科大商学院商业及社会信息分析中心副经理
特区政府5月 22日公布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推动9个项目,地点分布港九新界,体现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特色,让旅客有更多崭新体验,冀带来更大经济效益,提振消费,拉拉动经济。
这 9个项目中,除「香港工业品牌旅游」属新开发项目外,其余项目大多数为景点资源,或把原来的景点资源添加一些新元素。但无论如何,落实这些项目相信有助提升入境旅客数目。不过,关键是能否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解「穷游」趋势之困。
按旅发局数据,今年 1至4月访港旅客量录得 1,600 万人次,按年增加 1 成。入境旅客数量增加固然重要,但旅游质量所带动的消费收益,其重要性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慧科-香港科技大学旅游指数」数据,预计在2025年6月迎来旅游高峰。除暑假因素影响外,旅游设施、体育活动与文化娱乐是吸引旅客的三大核心亮点。在5月份发展经验和盛事活动的刺激下,6月旅游市场可望实现「量质齐升」。
非遗活动促进文化深度游
大数据分析显示,五一黄金周期间,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备受旅客青睐。湾仔举行的12分钟无人机表演,以天后诞、谭公诞及长洲太平清醮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为主题,吸引大量本地市民和内地旅客前来观赏。无人机表演融入非遗元素,加深观众对香港文化的兴趣。这场演出与长洲太平清醮、筲箕湾谭公诞等非遗活动,共同构成了黄金周期间香港文化旅游的亮点;其中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长洲太平清醮,其飘色巡游和抢包山比赛等传统活动更吸引约6.5万人次参与。这些活动既展现香港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融入了现代科技与创意元素,促进旅客的文化深度游体验。
地标作模拟成打卡新热潮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社交平台近期一股香港地标类比热潮:大围因古朴围村氛围被称作「港版小京都」;铜锣湾崇光百货一带因集购物与潮流文化于一身,获誉「小涉谷」;长洲凭借海岛风光被比作「小镰仓」;而鲗鱼涌健康东街远眺飞鹅山时,云雾缭绕的山形更被冠以「港版富士山」之名,成为新晋打卡点。这种地标对比,不仅让旅客更易理解香港多元特色,亦增加小众景点的曝光度,为「处处是景点」的香港创造新热点。
不过,在主要客源市场盛行「穷游」模式的当下,如何开拓包括来自不同客源市场旅客的消费潜力,始终是旅游新项目的重点所在。
核心目标刺激旅游消费
据旅发局最新数据,2024年全年访港过夜旅客的人均消费为5500元,较 2023年下半年6100元减少 9.8%;内地旅客人均消费 5000元,较2023年下半年5800元减少13.8%;非内地旅客为6600元,较2023年下半年7000元减少5.7%。我们点算,非内地旅客人均消费最高的15个市场客源,只有 5个上升,其余9个(除新加坡持平外)全数下降(见附表),可见与旅游业相关的零售消费所承受的压力,委实相当大。因此,新增旅游资源项目,如何提升旅游消费应为主要目标。
附表:访港非内地旅客过夜人均消费最高15个客源市场统计 | ||||
客源市场 | 2024年全年 (港元) | 比对 2023年下半年升/跌幅% | 2025年 1月至4月访港旅游人次
| 占非内地旅客总人次百份比* |
中东 | 10,200 | +3.0 | 26,000 | 1.0 |
越南 | 8,900 | +27.1 | 18,000 | 0.4 |
印度 | 8,500 | +2.4 | 125,000 | 3 |
泰国 | 8,000 | +12.7 | 202,000 | 5 |
新加坡 | 7,700 | - | 145,000 | 4 |
澳洲 | 7,600 | -5.0 | 166,000 | 4 |
英国 | 7,600 | -11.6 | 127,000 | 3 |
美国 | 7,500 | -5.3 | 321,000 | 8 |
印度尼西亚 | 7,400 | +15.6 | 150,000 | 4 |
加拿大 | 7,300 | -1.4 | 118,000 | 3 |
俄罗斯 | 7,100 | -45.4 | 58,000 | 1 |
荷兰 | 7,100 | -18.4 | 28,000 | 1 |
法国 | 6,900 | -5.5 | 52,000 | 1 |
菲律宾 | 6,400 | -19.0 | 426,000 | 11 |
德国 | 6,100 | -32.5 | 78,000 | 2 |
数据源:香港旅游业概况 2025年 5月 *访港非内地旅客人次共 401.7万,占全部访港旅客总人次 25% |
体验胜于行程
据Mastercard经济研究所(Mastercard Economics Institute)于5月中旬发表的《2025年度旅游业趋势》年度报告,探讨消费者在旅游经济中的支出。报告提到旅游消费「体验胜于行程」。在亚太地区,旅客将美食、自然景观与养生视为旅行的主要动机,同时追求具意义性的时刻多于非传统观光。
Mastercard经济研究所「养生旅游指数」(Wellness Travel Index,WTI)指出,泰国已成为放松身心和自我疗愈的热门首选,旅客透过入住沉浸式的生态旅馆与大自然连结,或参与冥想静修寻找内在平静。此外,新西兰的养生旅游指数亦正不断提升,反映该国正积极转型为养生旅游胜地。这种以「目的为导向」的旅游趋势,正体现现代旅客对滋养身心灵的渴望。
如今面对访港旅客人次再破疫后记录,香港需要改善人流管理安排,并持续开拓更多创新旅游新项目,打造多元包容的旅游环境,以实践「处处是旅游」的大方向,更重要是提升旅客消费质量。
旅游行程锁定消费行为
旅发局主席林建岳早前提出,将推动医疗旅游及「一程多站」模式,将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一并包装,设计和推出更多产品吸引旅客。这种「目的导向型」旅游策略,例如将养生旅游等新兴趋势与消费行为结合,正展现巨大潜力。
通过「旅游+」——无论是「养生」或「医疗」等,在旅游行程锁定旅客的「消费行为」,可望突破「穷游」困境,是值得聚焦设计的旅游资源项目。增加旅客的崭新体验,应更多与旅客消费挂钩,作为项目设计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