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6月6日
旅遊鎖定消費 突破「窮遊」困境
林亨洙
科大商學院商業及社會資訊分析中心訪問學者
吳曉雯
科大商學院商業及社會資訊分析中心副經理
特區政府5月 22日公布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推動9個項目,地點分布港九新界,體現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特色,讓旅客有更多嶄新體驗,冀帶來更大經濟效益,提振消費,拉拉動經濟。
這 9個項目中,除「香港工業品牌旅遊」屬新開發項目外,其餘項目大多數為景點資源,或把原來的景點資源添加一些新元素。但無論如何,落實這些項目相信有助提升入境旅客數目。不過,關鍵是能否帶來顯著經濟效益,解「窮遊」趨勢之困。
按旅發局數據,今年 1至4月訪港旅客量錄得 1,600 萬人次,按年增加 1 成。入境旅客數量增加固然重要,但旅遊質量所帶動的消費收益,其重要性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慧科-香港科技大學旅遊指數」數據,預計在2025年6月迎來旅遊高峰。除暑假因素影響外,旅遊設施、體育活動與文化娛樂是吸引旅客的三大核心亮點。在5月份發展經驗和盛事活動的刺激下,6月旅遊市場可望實現「量質齊升」。
非遺活動促進文化深度遊
大數據分析顯示,五一黃金周期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備受旅客青睞。灣仔舉行的12分鐘無人機表演,以天后誕、譚公誕及長洲太平清醮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為主題,吸引大量本地市民和內地旅客前來觀賞。無人機表演融入非遺元素,加深觀眾對香港文化的興趣。這場演出與長洲太平清醮、筲箕灣譚公誕等非遺活動,共同構成了黃金周期間香港文化旅遊的亮點;其中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長洲太平清醮,其飄色巡遊和搶包山比賽等傳統活動更吸引約6.5萬人次參與。這些活動既展現香港豐富的文化底蘊,也融入了現代科技與創意元素,促進旅客的文化深度遊體驗。
地標作類比成打卡新熱潮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社交平台近期一股香港地標類比熱潮:大圍因古樸圍村氛圍被稱作「港版小京都」;銅鑼灣崇光百貨一帶因集購物與潮流文化於一身,獲譽「小涉谷」;長洲憑藉海島風光被比作「小鐮倉」;而鰂魚涌健康東街遠眺飛鵝山時,雲霧繚繞的山形更被冠以「港版富士山」之名,成為新晉打卡點。這種地標對比,不僅讓旅客更易理解香港多元特色,亦增加小眾景點的曝光度,為「處處是景點」的香港創造新熱點。
不過,在主要客源市場盛行「窮遊」模式的當下,如何開拓包括來自不同客源市場旅客的消費潛力,始終是旅遊新項目的重點所在。
核心目標刺激旅遊消費
據旅發局最新數據,2024年全年訪港過夜旅客的人均消費為5500元,較 2023年下半年6100元減少 9.8%;內地旅客人均消費 5000元,較2023年下半年5800元減少13.8%;非內地旅客為6600元,較2023年下半年7000元減少5.7%。我們點算,非內地旅客人均消費最高的15個市場客源,只有 5個上升,其餘9個(除新加坡持平外)全數下降(見附表),可見與旅遊業相關的零售消費所承受的壓力,委實相當大。因此,新增旅遊資源項目,如何提升旅遊消費應為主要目標。
附表:訪港非內地旅客過夜人均消費最高15個客源市場統計 | ||||
客源市場 | 2024年全年 (港元) | 比對 2023年下半年升/跌幅% | 2025年 1月至4月訪港旅遊人次
| 佔非內地旅客總人次百份比* |
中東 | 10,200 | +3.0 | 26,000 | 1.0 |
越南 | 8,900 | +27.1 | 18,000 | 0.4 |
印度 | 8,500 | +2.4 | 125,000 | 3 |
泰國 | 8,000 | +12.7 | 202,000 | 5 |
新加坡 | 7,700 | - | 145,000 | 4 |
澳洲 | 7,600 | -5.0 | 166,000 | 4 |
英國 | 7,600 | -11.6 | 127,000 | 3 |
美國 | 7,500 | -5.3 | 321,000 | 8 |
印尼 | 7,400 | +15.6 | 150,000 | 4 |
加拿大 | 7,300 | -1.4 | 118,000 | 3 |
俄羅斯 | 7,100 | -45.4 | 58,000 | 1 |
荷蘭 | 7,100 | -18.4 | 28,000 | 1 |
法國 | 6,900 | -5.5 | 52,000 | 1 |
菲律賓 | 6,400 | -19.0 | 426,000 | 11 |
德國 | 6,100 | -32.5 | 78,000 | 2 |
資料來源:香港旅遊業概況 2025年 5月 *訪港非內地旅客人次共 401.7萬,佔全部訪港旅客總人次 25% |
體驗勝於行程
據Mastercard經濟研究所(Mastercard Economics Institute)於5月中旬發表的《2025年度旅遊業趨勢》年度報告,探討消費者在旅遊經濟中的支出。報告提到旅遊消費「體驗勝於行程」。在亞太地區,旅客將美食、自然景觀與養生視為旅行的主要動機,同時追求具意義性的時刻多於非傳統觀光。
Mastercard經濟研究所「養生旅遊指數」(Wellness Travel Index,WTI)指出,泰國已成為放鬆身心和自我療癒的熱門首選,旅客透過入住沉浸式的生態旅館與大自然連結,或參與冥想靜修尋找內在平靜。此外,紐西蘭的養生旅遊指數亦正不斷提升,反映該國正積極轉型為養生旅遊勝地。這種以「目的為導向」的旅遊趨勢,正體現現代旅客對滋養身心靈的渴望。
如今面對訪港旅客人次再破疫後記錄,香港需要改善人流管理安排,並持續開拓更多創新旅遊新項目,打造多元包容的旅遊環境,以實踐「處處是旅遊」的大方向,更重要是提升旅客消費質量。
旅遊行程鎖定消費行為
旅發局主席林建岳早前提出,將推動醫療旅遊及「一程多站」模式,將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一併包裝,設計和推出更多產品吸引旅客。這種「目的導向型」旅遊策略,例如將養生旅遊等新興趨勢與消費行為結合,正展現巨大潛力。
通過「旅遊+」——無論是「養生」或「醫療」等,在旅遊行程鎖定旅客的「消費行為」,可望突破「窮遊」困境,是值得聚焦設計的旅遊資源項目。增加旅客的嶄新體驗,應更多與旅客消費掛鈎,作為項目設計的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