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3月3日
集合「三层」力量 推动AI研发应用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日前政府发表新一年度财政预算案(下简称《预算案》),对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清楚指出「人工智能是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第 36段)。细阅预算案,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先谈到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无疑是中心化的研发,但从全面性角度看,AI的发展并非简单地由一个组织,引入大量资源去研发大模型。在此必须指出,大模型研发是重要的,而新年度财政预算的资源投入,在这方面也是「对焦」的,有其需要。
不过,我们也必须意识到,AI应用的发展潜力和价值,最终需要透过整体社会所有组织、人员,各持份方,大家一起去拥抱这些新技能,才能为社会经济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因此,开发大模型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要广泛地开拓新的工具、应用、设计、生活应用习惯等配套,才能把人工智能技术的效用和经济价值,彻底地发挥出来。换言之,大模型最终可衍生出包括大中小企业、市民日常生活以至公共事务等各种各样创新性的应用需求。
从超算中心到中小企业
《预算案》透露,政府自去年10月推出「人工智能资助计划」,迄今共批准了五个由本地大学、科研机构等牵头的项目,加速推动大语言模型和新材料等研发工作,这一点,无疑是政府发展人工智能策略和规划其中一个部分。
从整体规划大方向看,政府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取态和策略性安排,由中央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到研究院(如去年9月设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和大学及科研机构等,自上而下展开,一层一层渗透下去。然而,到最下面的第三层,即企业,包括大中小企、人员等,显然需要这最底层的整体成员,大家有意识需要共同努力,去建构一个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生态系统。
换言之,通过这「三层」,当中包含最上层的超算中化组织,到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而到大中小企业及人员等构成一个生态体系,集成为一股系统性发展力量,去推动AI发展。
值得一提,在财政预算报告中,有一点似乎未受到公众足够重视。正如上文分析,政府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透过层层渗透式发展方向,从最高层再到最底层,到这涉及企业和生活应用这一「基层」,更需要依靠这一层所有持份方互相合作和配合,一起携手推动,AI技术才能释放出本身最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产生出源源不断的AI新应用。
「科企专线」方便企业上市
从《预算案》中看到,政府其实也作出了两项相应措施,体现在「金融及税务支持」的部分。第一项,是港交所筹备开通「科企专线」,以便利有关企业上市申请;而证证监会亦会作出配合,务求令申请过程更为畅顺(第42段)。
很显然,有了这条上市的畅顺和便利通道,相信对科企上市集资发展新技术应用提供「便利性」。另一方面,这条上市专线信道,也有助释放出更多公众资源,容许更多最底层的公司自由地发挥,进行高度自主性的发展,运用自身的能力资源和业务网络进行投资,作出新的研发和应用,成为推动AI技术多元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推动力量。
税务安排减研发新应用成本
第二项,是有关知识产权。《预算案》提到,「知识产权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 43段)。事实上,科技公司进行科技创新和研发新应用,一是自行研发成功,自身拥有知识产权,否则便需要购入相关新技术的使用权。
很显然,并非所有企业都有研发的人力、物力以至科技实力。因此,业界在目前AI和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且创新技术不断快速进步下,往往需要购买相关新技术的应用权利,及时把握商机。《预算案》提出,「将检讨这方面的税务扣除安排,包括就购入使用权所支付的整笔特许费用,和向相联者购入知识产权或其使用权的相关开支」。这一点,笔者认为不仅是一项「对焦」发展的配合,且其重要性较方便科企上市集资,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此举能够减轻科企使用知识产权的成本,激励科企投入更多自身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对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且巨大。
支持发展政策与配套到位
至于报告提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包括国际机器人大会、智能制造、低轨卫星发牌制度、生成式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都是配套政策的部分,是在上中下三层渗透式发展大方向下的「板块」发展部分,笔者就略过不谈。
总的来说,通过税务安排对「最底层」维度企业的支持,据此去支持和落实AI整个发展策略和规划,在《预算案》中,笔者看到,从最高层到最底层的「三层级」,每一层都有相关政策支持和配套,且相当到位,显示了政府积极发展创新科技、推动AI研发与应用的政策决心,同时也给笔者对香港发展AI产业化与商业化予良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