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3月3日
集合「三層」力量 推動AI研發應用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日前政府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下簡稱《預算案》),對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清楚指出「人工智能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第 36段)。細閱預算案,關於人工智能的發展,首先談到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無疑是中心化的研發,但從全面性角度看,AI的發展並非簡單地由一個組織,引入大量資源去研發大模型。在此必須指出,大模型研發是重要的,而新年度財政預算的資源投入,在這方面也是「對焦」的,有其需要。
不過,我們也必須意識到,AI應用的發展潛力和價值,最終需要透過整體社會所有組織、人員,各持份方,大家一起去擁抱這些新技能,才能為社會經濟創造出最大的價值。因此,開發大模型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要廣泛地開拓新的工具、應用、設計、生活應用習慣等配套,才能把人工智能技術的效用和經濟價值,徹底地發揮出來。換言之,大模型最終可衍生出包括大中小企業、市民日常生活以至公共事務等各種各樣創新性的應用需求。
從超算中心到中小企業
《預算案》透露,政府自去年10月推出「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迄今共批準了五個由本地大學、科研機構等牽頭的項目,加速推動大語言模型和新材料等研發工作,這一點,無疑是政府發展人工智能策略和規劃其中一個部分。
從整體規劃大方向看,政府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取態和策略性安排,由中央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到研究院(如去年9月設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和大學及科研機構等,自上而下展開,一層一層滲透下去。然而,到最下面的第三層,即企業,包括大中小企、人員等,顯然需要這最底層的整體成員,大家有意識需要共同努力,去建構一個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的生態系統。
換言之,通過這「三層」,當中包含最上層的超算中化組織,到大學及科研機構、進而到大中小企業及人員等構成一個生態體系,集成為一股系統性發展力量,去推動AI發展。
值得一提,在財政預算報告中,有一點似乎未受到公眾足夠重視。正如上文分析,政府推動人工智能發展,透過層層滲透式發展方向,從最高層再到最底層,到這涉及企業和生活應用這一「基層」,更需要依靠這一層所有持份方互相合作和配合,一起攜手推動,AI技術才能釋放出本身最大的社會經濟價值,產生出源源不斷的AI新應用。
「科企專線」方便企業上市
從《預算案》中看到,政府其實也作出了兩項相應措施,體現在「金融及稅務支持」的部分。第一項,是港交所籌備開通「科企專線」,以便利有關企業上市申請;而證證監會亦會作出配合,務求令申請過程更為暢順(第42段)。
很顯然,有了這條上市的暢順和便利通道,相信對科企上市集資發展新技術應用提供「便利性」。另一方面,這條上市專線通道,也有助釋放出更多公眾資源,容許更多最底層的公司自由地發揮,進行高度自主性的發展,運用自身的能力資源和業務網絡進行投資,作出新的研發和應用,成為推動AI技術多元產業化和商業化的推動力量。
稅務安排減研發新應用成本
第二項,是有關知識產權。《預算案》提到,「知識產權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第 43段)。事實上,科技公司進行科技創新和研發新應用,一是自行研發成功,自身擁有知識產權,否則便需要購入相關新技術的使用權。
很顯然,並非所有企業都有研發的人力、物力以至科技實力。因此,業界在目前AI和機器人技術發展方興未艾、且創新技術不斷快速進步下,往往需要購買相關新技術的應用權利,及時把握商機。《預算案》提出,「將檢討這方面的稅務扣除安排,包括就購入使用權所支付的整筆特許費用,和向相聯者購入知識產權或其使用權的相關開支」。這一點,筆者認為不僅是一項「對焦」發展的配合,且其重要性較方便科企上市集資,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此舉能夠減輕科企使用知識產權的成本,激勵科企投入更多自身的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和應用,對整體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且巨大。
支持發展政策與配套到位
至於報告提到人工智能的應用,包括國際機器人大會、智能製造、低軌衛星發牌制度、生成式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都是配套政策的部分,是在上中下三層滲透式發展大方向下的「板塊」發展部分,筆者就略過不談。
總的來說,通過稅務安排對「最底層」維度企業的支援,據此去支持和落實AI整個發展策略和規劃,在《預算案》中,筆者看到,從最高層到最底層的「三層級」,每一層都有相關政策支持和配套,且相當到位,顯示了政府積極發展創新科技、推動AI研發與應用的政策決心,同時也給筆者對香港發展AI產業化與商業化予良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