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5年1月13日
骗徒摸准人性心理 设局行骗陷阱重重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最近出现新一轮网上行骗,不少人「中伏」。据警方数据,假冒客户服务电话骗案大幅上升。东九龙总区今年首10个月便录得逾千宗案件,第一季仅有50宗,但到第三季,数字飙升至500多宗,升幅逾10倍,可见新一波网络行骗十分猖獗。
之前,骗徒常用的行骗手法,是假冒服务机构之名,向「目标对象」声称,阁下服务户口的积分已到期,若不续期,积分便逾期取消。由于假冒的服务机构多是大众常用的熟悉企业,大家不虞有诈,于是不少人登入骗徒设下的结连陷阱,最终受骗。
摸准目标对象心理
新一波行骗手法,可谓摸准了目标对象的心理。有骗徒假冒支付平台向目标对象发出「讯息」,指目标对象采用了某些服务,这项服务将会收费,年费动辄逾数万元,若目标对象不取消服务,收费便会在其服务支付账户上自动扣除。当然,骗徒会留下查询事宜的电话号码。
在网络深伪技术下,行骗讯息的设计和操作表面都「毫无破绽」,让目标对象信以为真;加上自动转账收费的数额也相对庞大,不少收到讯息的用户,往往急不及待致电跟进。笔者日前也收到这种「新手法」行骗讯息,指笔者的保险服务(刚好笔者也有购买保险服务)需要收费,将在支付平台扣数。
收到讯息后,笔者好奇,也打算了解一下骗徒下一步的施骗行动,遂按所提供的电话致电联络。通话之后,发现骗徒的手法,也值得同读者分享一下,使大家有所警惕。
一步一步诱人「入局」
一致电,马上接驳到一个直线电话,有人接听。但笔者觉得,接听者背后有很大杂音和隐约人声,就像一个电话传销中心,而接听者第一句便问笔者所使用的是什么服务需要跟进。如此一问,显然是这批有组织的骗徒,假冒了很多不同服务机构,以「渔翁撒网」方式,向大量目标对象发放「钓鱼」讯息。
笔者回答骗徒的提问,指所收到的讯息,某某支付平台声言将对我使用的保险服务收费自动扣数。对方听后,响应说之前笔者登记了一项保险服务,若不取消,将会收费,并在支付平台账户中扣数。骗徒进一步表示,阁下可自行致电对方,取消该项服务,若觉得麻烦,「我们可以代你取消,不过,此举需要你与我们在电话上,一起登录和操作,把这项服务取消即可」。
谈到这里,笔者觉得续谈下去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笔者根本不可能同他一起用手机进行登录取消,遂表示收线,通话也到此结朿。
这个通话经历有什么值得讨论地方?对读者有什么防骗启迪?
行骗手法网络效应
第一,骗徒所设的行骗手法很「真实」,与市民日常生活应用网上服务、费用支付等很「一致」,令人不易唤起警惕之心。另一方面,在行骗过程中,骗徒也没有使用「逼迫性」手段和用语,予人感觉是真的「客户服务对话」,譬如我说要收线,对方也没再说什么,也随即收线,没有「穷追不舍」,相信是在网络效应下,骗徒目前能够大规模地向大众发放讯息,不在乎个别目标对象走出陷阱,因为总有人会中招,只要当中有千份一人上当,行骗所得金额十分可观。
第二,基于行骗手法「真实」,骗徒将所设骗局「融入」市民的网络日常生活应用之中,令用户防不胜防,这一点很值得注意和警惕。
第三,骗徒的网络行骗技术和手法愈来愈「进步」,摸准一般人的心理。过去用服务积分优惠来骗人入局,由于接收到讯息者,或有人并没有应用该项服务,即使有使用,但取消积分优惠,损失也有限,不予理睬,令骗徒成功行骗的机率减少。
如今反过来,通过向目标对象的帐户「自动收费」,以令人「肉痛」的损失为饵,进行「钓鱼」,使目标对象非理睬「上钓」不可,从而大大提高行编成功的个案机率。
了解网上犯罪心理学治本
从用户「自保」和监管角度说,第一,随着网上服务范围不断扩展,网上支付也愈来愈普遍,骗徒行骗之手所伸到的范围也愈广,也更多人成为行骗目标对象,使得网络保安和做好监管,成为一个必须妥善处理的社会问题。
第二,对用户来说,当收到这些防不胜防、疑假似真的行骗讯息,如何处理?问题实在不容易回答。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应用了某些服务,并且同意通过网上支付费用,那怎么办?笔者建议,当大家在网上参与和应用任何服务,且同意收费在自身的网上支付账户扣数,则必须紧记有该项服务交易,排除记忆模糊而出现的差错,误入陷阱。
第三,在监管方面,进一步完善对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包括「冷静期」、协助顾客随时可取消那些不愿意接收的付费服务,令用户有信心,即使真的被扣取自己并未同意的费用,随后仍可以把服务取消,亦即有一个简易「退出机制」,用户不用过于忧虑会被自动过数,从而为骗徒所利用。
总的来说,在网络世界,骗徒可轻易捏造假讯息;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也可以轻易触摸到每个用户的心态,因为用户如今在生活很多范畴,都使用网上服务和支付平台,使骗徒可吼准「用户心理」,用来进行网络攻击的切入点。因此,学界、业界以至各相关持份者,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去研发、了解网上犯罪的心理学,从治本角度,协助全社会共同去应对那些层出不穷的网络行骗手法。加强对网络犯罪心理的认识,对未来打击和防止网络犯罪将是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