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1月13日

騙徒摸準人性心理 設局行騙陷阱重重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最近出現新一輪網上行騙,不少人「中伏」。據警方資料,假冒客戶服務電話騙案大幅上升。東九龍總區今年首10個月便錄得逾千宗案件,第一季僅有50宗,但到第三季,數字飆升至500多宗,升幅逾10倍,可見新一波網絡行騙十分猖獗。

之前,騙徒常用的行騙手法,是假冒服務機構之名,向「目標對象」聲稱,閣下服務戶口的積分已到期,若不續期,積分便逾期取消。由於假冒的服務機構多是大眾常用的熟悉企業,大家不虞有詐,於是不少人登入騙徒設下的結連陷阱,最終受騙。

摸準目標對象心理

新一波行騙手法,可謂摸準了目標對象的心理。有騙徒假冒支付平台向目標對象發出「訊息」,指目標對象採用了某些服務,這項服務將會收費,年費動輒逾數萬元,若目標對象不取消服務,收費便會在其服務支付帳戶上自動扣除。當然,騙徒會留下查詢事宜的電話號碼。

在網絡深偽技術下,行騙訊息的設計和操作表面都「毫無破綻」,讓目標對象信以為真;加上自動轉帳收費的數額也相對龐大,不少收到訊息的用戶,往往急不及待致電跟進。筆者日前也收到這種「新手法」行騙訊息,指筆者的保險服務(剛好筆者也有購買保險服務)需要收費,將在支付平台扣數。

收到訊息後,筆者好奇,也打算了解一下騙徒下一步的施騙行動,遂按所提供的電話致電聯絡。通話之後,發現騙徒的手法,也值得同讀者分享一下,使大家有所警惕。

一步一步誘人「入局」

一致電,馬上接駁到一個直線電話,有人接聽。但筆者覺得,接聽者背後有很大雜音和隱約人聲,就像一個電話傳銷中心,而接聽者第一句便問筆者所使用的是什麼服務需要跟進。如此一問,顯然是這批有組織的騙徒,假冒了很多不同服務機構,以「漁翁撒網」方式,向大量目標對象發放「釣魚」訊息。

筆者回答騙徒的提問,指所收到的訊息,某某支付平台聲言將對我使用的保險服務收費自動扣數。對方聽後,回應說之前筆者登記了一項保險服務,若不取消,將會收費,並在支付平台帳戶中扣數。騙徒進一步表示,閣下可自行致電對方,取消該項服務,若覺得麻煩,「我們可以代你取消,不過,此舉需要你與我們在電話上,一起登錄和操作,把這項服務取消即可」。

談到這裡,筆者覺得續談下去也沒有實際意義,因為筆者根本不可能同他一起用手機進行登錄取消,遂表示收線,通話也到此結朿。

這個通話經歷有什麼值得討論地方?對讀者有什麼防騙啟迪?

行騙手法網絡效應

第一,騙徒所設的行騙手法很「真實」,與市民日常生活應用網上服務、費用支付等很「一致」,令人不易喚起警惕之心。另一方面,在行騙過程中,騙徒也沒有使用「逼迫性」手段和用語,予人感覺是真的「客戶服務對話」,譬如我說要收線,對方也沒再說什麼,也隨即收線,沒有「窮追不捨」,相信是在網絡效應下,騙徒目前能夠大規模地向大眾發放訊息,不在乎個別目標對象走出陷阱,因為總有人會中招,只要當中有千份一人上當,行騙所得金額十分可觀。

第二,基於行騙手法「真實」,騙徒將所設騙局「融入」市民的網絡日常生活應用之中,令用戶防不勝防,這一點很值得注意和警惕。

第三,騙徒的網絡行騙技術和手法愈來愈「進步」,摸準一般人的心理。過去用服務積分優惠來騙人入局,由於接收到訊息者,或有人並沒有應用該項服務,即使有使用,但取消積分優惠,損失也有限,不予理睬,令騙徒成功行騙的機率減少。

如今反過來,通過向目標對象的帳戶「自動收費」,以令人「肉痛」的損失為餌,進行「釣魚」,使目標對象非理睬「上釣」不可,從而大大提高行編成功的個案機率。

了解網上犯罪心理學治本

從用戶「自保」和監管角度說,第一,隨着網上服務範圍不斷擴展,網上支付也愈來愈普遍,騙徒行騙之手所伸到的範圍也愈廣,也更多人成為行騙目標對象,使得網絡保安和做好監管,成為一個必須妥善處理的社會問題。

第二,對用戶來說,當收到這些防不勝防、疑假似真的行騙訊息,如何處理?問題實在不容易回答。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應用了某些服務,並且同意通過網上支付費用,那怎麼辦?筆者建議,當大家在網上參與和應用任何服務,且同意收費在自身的網上支付帳戶扣數,則必須緊記有該項服務交易,排除記憶模糊而出現的差錯,誤入陷阱。

第三,在監管方面,進一步完善對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包括「冷靜期」、協助顧客隨時可取消那些不願意接收的付費服務,令用戶有信心,即使真的被扣取自己並未同意的費用,隨後仍可以把服務取消,亦即有一個簡易「退出機制」,用戶不用過於憂慮會被自動過數,從而為騙徒所利用。

總的來說,在網絡世界,騙徒可輕易捏造假訊息;在開放的網絡世界,也可以輕易觸摸到每個用戶的心態,因為用戶如今在生活很多範疇,都使用網上服務和支付平台,使騙徒可吼準「用戶心理」,用來進行網絡攻擊的切入點。因此,學界、業界以至各相關持份者,需要加大力度進一步去研發、了解網上犯罪的心理學,從治本角度,協助全社會共同去應對那些層出不窮的網絡行騙手法。加強對網絡犯罪心理的認識,對未來打擊和防止網絡犯罪將是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