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经济日报》,2025年1月17日
隐性传承规划愈早 成功传承机会愈高
彭 倩
科大商学院金乐琦亚洲家族企业与家族办公室研究中心主任
家族传承有一个很值得分析的议题 ——家族应该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做传承规划?不少人对传承首先想到的,是家族企业的传承(Business succession),但这是对传承的狭义理解。笔者一直倡导,家族传承包含物质和精神财富两大部分,除企业传承,还有「三个保持」传承,即一、保持家族财富的传承;二、保持家族和谐关系的传承;三、家族名誉和价值观的传承。很清楚,传承是一个多维度的,绝非只是家族企业传承那么单一。
忽视传承规划不智
可惜,不少家族企业家对传承规划的意义认识不足,。笔者在供职的研究中心开办家族传承相关课程,向年青家族企业家(尤其是 2000年后一些高新科技企业的年青创业者)讲解传承规划,这些年青企业家多表示,他们当下是「打拼」时刻,传承规划目前不必处理。年龄稍长一些的50、60岁企业家,在当家作主的当下阶段,根本不想放手,彷佛传承规划与他们当下完全无关,可不予理会,这种想法既短视亦不智。因为传承并不简单,而且过程充满可变风险,若缺乏认真而周详规划,家族传承往往失败告终。
完整而成功胜数算高的传承规划(包含上文提到的家族企业传承+「 三个保持」的多维度涵义),笔者提出需要包含两个阶段,第一是「隐性传承规划」阶段( Implicit succession planning); 第二个是「显性传承规划」阶段(Explicit succession planning)。
「隐性传承规划」重中之重
「隐性传承规划」愈早开始愈好。笔者认为最佳起始时间是家族成员尚未结婚之时,当孩子出生后就要启动「隐性传承规划」的安排。中国人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当孩子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初步确立后,就不容易改变。到孩子成年后,当传与承双方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不同,在具体传承过程中,可能矛盾丛生,使传承出现巨大失败风险。
在「隐性传承规划」这个阶段,企业家不用向年幼子女作出任何其日后成为接位领导人的承诺,以免给子女过早承受心理压力,而适宜按「家族企业+三个保持」的传承内涵,进行潜移默化教导。
家族价值观传承先行一步
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家族的价值观传承下去。因为这个精神财富是整个(四个传承维度)最重要一环,是「行为指引」,这方面传承做好,其余三个维度的传承可以顺利地推行。若家族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家族成员的和谐关系根本无从谈起,一个不和谐家族,大家矛盾与冲突重重,家族可以一代一代成功传承下去吗?
另外,家族当中的姻亲也需与家族成员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见笔者「成功管理姻亲关系 家族企业保和谐」一文)。因此,「隐性传承规划」最早需要从家族成员尚未结婚开始筹划。
第二,家族价值观要包括利他主义精神。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利他主义除了可帮助家族以外人群,还有助释除家族成员争产的风险,有效促进家族和谐关系。中国人所说的「家和万事兴」,通过和谐关系,可强化和凝聚家族成员的团结性,这种团结性,让家族对内对外的发展,都得到更大的正能量。
家族价值观的根基打稳后,就可以慢慢向下一代灌输正确金钱观/财富观。在此阶段,家族企业家必须以身作则,用「身教」向子女进行潜移默化引导。若自身锱絑必较,一切以金钱为重,唯利是图,如何能够教导孩子「大方处事」?甚至更会激发家族成员争产可能。
若家族有企业,除了给年幼下一代灌输正确金钱观/财富观,还要逐步潜移默化激发下一代对企业的兴趣与责任感。比如带下一代了解企业的运行和产品,了解企业历史,参与企业一些活动和会议,观察父母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对待员工等。
最重要是,不要因为工作繁忙,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要多跟子女沟通, 把自身作为「榜样」,有效影响子女吸收传承「四个维度」的内涵,循序渐进,为子女日后成功接棒做好铺垫。
「显性传承规划」百花齐放
至于「显性传承规划」,学者和业界人士都有不少真知灼见。例如,内地家族企业家最早关注家族传承的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创始人茅理翔和儿子茅忠群,二人一边创业、一边传承,并以「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三三制」模式,花了9年时间,成功完成两代人的交接棒;李嘉诚先生的「分家要在生前」智慧,让长子接掌家族事业,给次子自行创业之资金,避免了「一山两虎」的潜在冲突。
笔者在本栏亦时常分享家族传承方面的话题。如提出家族传棒人四部曲(逐步放权,公开背书,尽早完成所有权传承,以及在过渡期做接班人强力后盾(参见笔者「反思娃哈哈 解构港家族传承四部曲」一文)和金乐琦教授提出的CCKP接班人选择标准(自信,承担,知识,热情,参见笔者「掌家族企业接班秘诀」等文)。
总的来说,「显性传承规划」可以参考的文献和经验颇多,而「隐性传承规划」则较易被人忽略,尤其是家族企业第一代创始人。在整个传承规划中,「显性传承规划」无疑愈早愈好,这样家族最终成功传承的机会愈高,实现家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