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4年12月30日
智能合约虚拟货币 需求变化有迹可寻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笔者前两周的文章,分析了比特币由需求定价的机制。比特币是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电子加密货币,但比特币只是其中一条区块链,除比特币外,还有很多目前在在线市场交易的加密电子货币,这些虚拟货币的定价基准又如何?
首先说明一点,若干虚拟货币并非纯粹用作支付或转账那么简单,而是与「智能合约」挂钩,这些与区块链智能合约挂钩的虚拟货币,其定价方式与比特币又有些明显区别,虽然在市场进行交易,价格变化最终仍由供需决定,但与智能合约勾连的电子加密货币,影响其供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更为多元。
影响需求因素多元
第一,在供应方面,这些加密电子货币未必像比特币那样,在区块链上有发行定额,而且发行流通数量有愈来愈少之虞,换言之,这些虚拟货币不一定有比特币特殊的供应设计影响因素。第二,需求方面,价格走势预测较比特币来得容易一些,因为在智能合约之下的需求,往往建基于该加密电子货币的功能性,但比特币没有任何功能性元素,因而其价格变化纯粹由市场供求决定。
基于区块链下智能合约的虚拟货币有功能性元素,所以,决定那些由智能合约驱动发行的虚拟货币价值,是有些基准因素可供参考。
以「以太坊」为例,以太坊其实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交易平台,允许开发者在其区块链上创建和部署「去中心化应用」(DApps)。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功能,使以太坊网络的原生加密货币「以太币」备受青睐。与比特币有所不同,以太币是用来支持智能合约的交易。如果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得到更多用家使用,在水涨船高下,对以太币的需求就会增加,其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智能合约功能受追捧
因此,若要预测智能合约下虚拟货币的价格走势,往往可关注该虚拟货币所支持智能合约应用的普及性。考虑到这一点便会明白,为何不少人认为以太币的应用潜力很大,备受投资者追捧,其价值也不断攀升。当大家发现智能合约可以有更多应用时,则对以太币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
顺笔一提,也许很多读者没有留意,有很多虚拟货币其实没有本身的区块链,而是建基在以太坊之上,包括较为人熟悉的泰达币(Tether‧USDT)。泰达币是一种锚定美元的稳定币,与美元以 1: 1的比例挂钩。事实上,一大部分的泰达币都是在以太坊上通过智能合约驱动发行。由于泰达币没有本身的区块链而是挂在不同的区块链包括以太坊上,并以智能合约驱动发行,若对泰达币的需求大,便会有更多人在以太坊上交易买卖,当以太坊上的泰达币交易增加,连带以太币的价值亦会水涨船高,价格上扬。可以说,很多虚拟货币互相之间会有关连性,一些虚拟货币价格走势上升,有机会导致基层区块链智能平台上的货币,本身的价格亦会趋向上涨。这是智能合约平台上虚拟货币价格走势的一个特别之处。
用户多寡成关键元素
另一个例子,涉及其他独立区块链虚拟货币,判断这些虚拟货币的币值高低变化,往往视乎这区块链所支撑的用户人数,会否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增加。当中可用Filecoin作例子说明。
相信读者都习惯使用「苹果云端」或「微软云端」等中心化云服务。在去中心化世界, Filecoin网络运用区块链技术,允许任何人将自身的计算机硬盘进行挖矿当「矿工」,成为存储服务供应者,「矿工」可获得Filecoin奬励;而存储提供者可以上载或下载文件,并以去中心化形式,把档案储存在互联网的一个「大云」上。可以说,Filecoin就是一个云储存市场。当用户储存或提取档案,便需要以Filecoin做交易货币,因此,决定Filecoin的价值,便很视乎市面上有多少人使用这个去中心化云端服务。当服务需求增加,便需要购入Filecoin,结果,Filecoin的交易价格亦会提升。
供需变化因素可检视
由此可见,虽说这些区块链虚拟货币的定价基准,最终仍然取决于供需关系,但在智能合约之下的虚拟货币,对供需变化的判断,还是有迹可寻,有一定的基础准则可供参考,因为投资者可以去检视所提供基础服务的内容性质,以及市面上用户的接受度,从而对需求多寡作出判断。
在供应方面,所有区块链上虚拟货币的供应量,相对上比较可预测和判断,因为是公开写清楚发行量,因此,价格走势的判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当然,虚拟货币的交易始终有投机性,有炒卖成份,价格的波动性很高。因此,笔者上文提供的一些价格走势判断准则,既不表示据此买卖可以无往而不利;也无意鼓励读者购买虚拟货币,只是从学术角度,分析虚拟货币价格变化机制,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