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信报》,2024年12月2日

生成式AI投资暴增 泡沫风险惹人疑虑

许佳龙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信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讲座教授;艾礼文家族商学教授

笔者前文分析了在不同科技发展年代,通用技术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以下简称GPT)在新技术面世初期,对GPT基础性设施投资的过度投入问题,在互联网年代,过度的投入,为科网泡沫爆破埋下伏笔。

究竟人工智能能否被视为GPT,如今断论为时尚早,因为笔者没有一个水晶球,但起码我们看到,全球多个国家政府、广泛的政府部门、私人企业、学界以至专业组织都引入大量资源,去训练大语言模型,此举不期然令人联想到,当前各方前赴后继投入巨大资源,似乎隐隐然让人看到了GPT的特色,即基础技术设施投资,是否已有过度投入之虞。

生成式AI 能力非无所不能

照笔者在本栏之前文章的分析,生成式AI当前可见的能力,是能够生成文字文章。诚然,蒸汽机面世之初,可以取代一些重力搬运工作。如今生成式AI的面世,无疑可以协助运用英文能力不足的人,写出一篇符合文法以至行文通畅的文章/报告等,其能力可以取代一些文字工作者,例如撰写演讲词或市场推广文稿的工作人力。

不过,从目前众人对生成式AI的无限憧憬,予人的印象,正如笔者所作的譬喻,好比「天下无敌」的独孤九剑,可以用来取代人类社会一切依赖语言沟通的工作,包括医生用语言应诊和书写病情报告的工作、专业咨询和顾客服务等应用。这带来一个引伸性观察——在当年国际网络年代,万维网的出现,不少专家和商家亦声称可以取代所有中间商。不过,现实是,到目前,经过近三十年发展,万维网迄今仍未能取代所有传统中介。当然,随着一些相关的新创意和应用渐次推出,一些传统中介的确遭取代了,但迄今依然有很多需用人手的中介工作——到今天,AI的发展是否一如憧憬的预期,可以取代任何透过文字沟通的工作?

GPT过度投入特性若隐若现

可以说,生成式AI在发展起步之初,未必可以很快完全取代一切运用语言沟通、或运用语言转达专业领域文字信息的工作,这个取代过程依然需要一个漫长日子,及机构个人能力应用创新上的配合。照目前发展情况看,生成式AI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今天,大家争相投入大量资金,一窝蜂发展大语言模型不同的训练和应用,恐怕可能出现GPT特性的过度投入,形成潜发的投资泡沫,这种疑虑很值得警惕。

从长远来看,二、三十年后,生成式AI是否像科网泡沫爆破那样,对这个行业造成「摧毁性」破坏,一下子堕入断崖式发展低潮,那又未必!我们始终没有一个未卜先知的水晶球。然而,我们看到的可能性是,有部分投入了大量资金到生成式AI的企业和机构,有可能受到无情淘汰,或者所投入巨额资源,收获不到与投入资金匹配的经济回报,最终陷入发展困局。

据数据显示,去年全球获得新融资的人工智能公司数目,跃升至1,812家,较对上一年成长40.6%;较2013年约 500家,更大幅增加约 2.7倍(见附图),这些获得新融资的公司,能否取得资金成本带来的回报成果,显然也是未知之数。

附图:2013-23 年全球获新融资的人工智能公司数目

一张含有 绘图, 图表, 行, 屏幕快照 的图片

自动产生的描述

数据源:HAI:《AI Index Report 2024》,Chapter 4 ,4.3 Investment, 页 245

挣扎求存 竞争尖锐

另一方面,在𣊬息万变的AI年代,会不会誔生令人目眩的成功公司个案?我们不妨也回头看看互联网年代,当时,大部分科网公司的鸿图目标都未能实现,以失败告终,最后,经过残酷淘汰、并且几经挣扎求存而硕果仅存的几家企业,包括亚马逊,谷歌等等,突围而出者屈指可数。

不过,这几家硕果仅存下来的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巨擘、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翘楚,对全世界影响巨大。笔者不敢断言生成式AI的未来发展,从中突围而出的胜利者,发展与成功的路径会否如出一辙,但在科技发展历史上,这种发展路径和结局并不罕有,且确实有先例可寻。

总括来说,我们必须明白到AI 基础设施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从中获取的价值并不取决于AI 基础技术本身,而更多需要着眼看运用这个科技周边的行为个体、机构、发展架构、政策,以及各持份者的准备度(Readiness)去接受应用和创新等推动力,而生成式 AI只可视为进行创新和新价值产生的「基础性工具」,而不宜视之为直接产生价值的「杀手鐗」,并且将之作出无限憧憬的一厢情愿拥抱!

生成式AI投资火热透视‧之五‧完

Read Article